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悬挂在楹柱上的对联。楹联以汉字为表现工具,集文字技巧和书法艺术为一体,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人人喜爱,雅俗共赏。凡风景名胜都有楹联点缀。设计大方制作精美的楹联,能为风景增色不少。其文思之妙,书法之巧,更能让人赏心悦目,还能从中了解历史掌故、地域特色,增长见识。
在云南历史上,滇西北作为首开崇尚汉文化先河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楹联自然代有传承,且不乏才高文茂之士为其增光添彩。试举几例: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这是清代弘历(乾隆皇帝)为鹤庆文庙题写的楹联,一系列颂辞赞语天衣妙裁,大笔如椽。
飞崖万丈抚层台觑灵秀幽奇谁云宇内无西竺;
峭壁千寻攒叠阁睹郁葱光怪始信人间有洞天。
清代名士高为阜题写在剑川石宝山宝相寺的这副楹联,不失文人雅士登临胜境激情难禁的振襟澄怀,高亢啸歌。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当代文豪郭沫若为丽江黑龙潭撰写的楹联,写景状物曲尽其妙,雄深遒劲的书法更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对联一般以60字以上者为长联。清代布衣诗人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撰180字长联堪称中国名联家族中的骄子。由于“天下第一长联”的问世,后人有“滇人善联”之说,看来并不夸张。滇西北各地均有长联,其中清代丽江知府王厚庆撰丽江群廨(城关)联被人称颂,“山堆玉屑,江拥金沙”、“酒以竿咂,茶以乳熬”等描写自然景物和民族风俗的佳句一直传诵至今。
某名家对楹联中的奇联妙对曾有赞语曰:“名胜楹联既得之天,亦得之地,更得之人,得华夏神州之物华天宝,得炎黄子孙之地灵人杰,凡我国人宁不珍之,爱之欤?”诚哉斯言!可惜历经千百年沧桑,时势推移,加之十年动乱中的横扫,有的楹联早已荡然无存,继而联语散失。近年来,为了保护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少地方重新修整刻挂几近失传的楹联。丽江木府重建后,还向社会征集新联。“名胜有佳对点睛而顿得风韵,楹联赖景观映衬以千古蜚声。”这是一种喜人的文化现象。
迪庆境内明清以后随着内地人口的不断迁入,汉文化随之传入。受汉族风俗习惯浸染的建塘镇、保和镇、升平镇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沿岸各地,曾以刻写楹联为时尚,凡庙宇景区楼台亭榭必有楹联装点,可惜未能保留下来。
位于澜沧江畔的维西中路乡加禾村,今有武圣庙遗址,其碑文载:“本朝康熙七年(即公元1669年)改设鹤丽镇总兵官……分兵防守……树苗(加禾旧称)一百一十多”。由于有绿营兵驻防,建武圣庙。据传建庙之初有一副古樟木楹联,后因庙堂拆毁被人悄悄拿回家中。如今楹联仅存一半,且破烂不堪字迹难辨。类似情况在各地都发生过。
据说清末出任阿墩弹压委员会书记长的周宗濂生前撰写过不少楹联,但未能流传下来。出生于建塘古城的藏族学者西洛嘉措(1921—1996年),早年就读于丽江中学时,就与纳西族文人有过诗词唱答,还写过楹联。西洛嘉措老人退休后返回故乡,曾撰写《赞迪庆》长联一副,穷尽迪庆自然人文风光和历史兴替,读来兴味盎然,铿锵悦耳。兹录于次:
悠悠千年文物看铁桥遗址茶马古道旦当遂路天主故堡金瓦禅林长征挥戈北上胜迹留客访;
灿灿百里览点赏华泉奇观虎跳幽峡舞凤茶花龙潭秋月神卡白雪龟井石寨风清美景待君来。
从金沙江深谷拉托里走出去的纳西族诗人杨世光,现任云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以撰写楹联见长。杨先生曾为省内外十多个著名风景区题写过楹联,其中昆明黑龙潭串景联立意清新对仗工整,与众多名联交相辉映,各得其妙:
探唐梅访汉庙抚碑猜鼓字;
朝宋柏赏明茶侧耳听龙泉。
风景无联皆减色。迪庆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得天独厚世间少有,但是呈现在中外游客面前的楹联毕竟太少,不能不认为是一种遗憾。若有瑰丽典雅的楹联陪衬,岂不锦上添花,让美景更显风流,应提倡有识之士撰写楹联,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我虽识学不邃,曾步丽郡贤才试题方国瑜故居联一副:
人钦学者存山斗独占芳微金川自此生色;
天启斯文留宏篇长昭日月玉岳因而增辉。
今为迪庆撰题几联主动献丑,抛砖引玉,就教于行家:
题龟山大佛寺联
妙莲呈祥坛城献瑞;
蓝月表异石寨传奇。
大佛寺位于中甸大龟山顶,毁于“文革”,2006年重建。置身门楼,古城尽收眼底,可见街市布局八瓣莲花状,坛城广场迷朦氤氲。更有蓝色月光城(尼旺家)胜景与石城(独克宗)遥相对应,构成“心中日月(香格里拉)意境。
题马铸材故居嵌字联
只知国不知家历经磨难得金品;
先其忧后其乐总有贤能广铸材
。
联中“金品”、”铸材”、为马先生名和字。
题梅里雪山飞来寺联
有寺飞来巍巍雪山留神住;
无俗尘到茫茫人海也心清
。
据《西藏风物志》载:藏传佛教宁玛派为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创立。民间传云大师曾为卡瓦格博顶加持,故另撰一联题太子庙:
寺开唐代经千载
山占云南第一峰
(杨增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