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算来,我已经先后到过维西县塔城镇10趟,在塔城居住的时间累计起来超过了200天。每一次到塔城,我的心灵都要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最近,我又再次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尽情领略这里扑朔迷离、丰富多彩的多元民族和谐文化。
穿藏族服装的纳西族和种稻谷的藏族
到塔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富饶而美丽。这里地势平缓开阔,四周青山环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被誉为“鱼米之乡”。在这块历史悠久的美丽土地上,生活着以藏族为主的10多个民族。
说到藏族,人们的脑海中自然会跳出藏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的概念:蓝蓝的天空中白云飘,广袤的草原上牛羊壮,骑着骏马把歌唱。然而,生活在维西县塔城镇的藏族却在保持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了纳西族、汉族等民族的文化。只要走进塔城,这种奇异的文化现象便奔来眼底。
今年秋收季节,腊普河畔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好政策加上天帮忙,腊普河畔万顷良田唱着金灿灿的丰收曲。脸上写满幸福笑容的藏族、纳西族同胞挥动银镰收割着春天播下的希望。
在农业生产中,塔城以种植稻谷、小麦为主。在民族结构上,塔城以藏族为主。于是,稻田里劳作的主要也是藏族。既然田之所出多为稻谷,那么,餐桌上的食物也就以大米为主了。除米饭外,塔城藏族群众将大米做成饵块,将糯米做成米粉面,还有一种特色食品叫做扁米。这种饮食方式跟纳西族、白族是一致的。就像藏族村子里住着纳西族,纳西族村子里住着藏族一样,塔城群众的餐桌上体现的是多民族饮食文化。我们走进塔城的藏族群众家中,既能喝上酥油茶又能吃上煎饵块,既能吃上琵琶肉又能吃上汤圆煮鸡蛋……
我们走进纳西族人家体验到的也是同样的感受。这里的纳西族在保留本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的同时,吸收了藏民族的饮食习惯,喝酥油茶,吃琵琶肉,藏族和纳西族在饮食习惯上已经融为一体。
农作、饮食习惯如此,语言、服饰、建筑等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刻意去问,我们根本不可能从服饰、餐饮等文化特征上去区分谁是藏族,谁是纳西族。这就是塔城的独特之处,多种民族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长期共生共荣,多种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放射出奇异的光芒。
塔城人遇到藏族会讲藏话,遇到纳西族会讲纳西话,遇到汉族会讲汉话。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十分少见。要寻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也不难,因为千百年来,藏族、纳西族等民族在塔城这块土地上长期和谐相处,一个村子中同时居住着藏族、纳西族等民族,甚至一个家庭中同时生活着藏族、纳西族等多个不同民族的成员。可以这样说,我们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区分其属于什么民族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藏族、纳西族各有其独特的服饰,人们可以从服饰特征上区分不同民族。然而,在塔城我们很难用服饰来区分民族种类。因为在藏族、纳西族聚居的村子里,几乎每个人一套做工讲究、价格不菲的藏族服饰。纳西族艺人穿上藏族服饰与藏族艺人一起同台表演热巴舞,穿上纳西服饰的藏族艺人与纳西族艺人同唱“阿里里”。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塔城镇居民的建筑是多种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首多种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和谐乐章。这里的建筑以藏民族建筑风格为主格调,非常巧妙地吸收了纳西族、白族等民族的建筑风格。这一现象体现出塔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塔城是一块多民族长期和睦相处的土地。这种和谐的民族关系,促成了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所以,塔城各族群众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