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钦藏族民间弦子是德钦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斗争中创作的民间艺术。它与当地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重要艺术形式。德钦弦子历经千百年来日臻完美,尽管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却至今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不仅受到当地藏族男女老幼的喜爱,也得到了其他民族欢迎。
一、德钦弦子历史悠久,源源流长。
关于德钦弦子的起源很准确地要追溯到某个历史时期。但是歌谣源于劳动,起初是为劳动生产服务的,从中说明了当青藏高原有人类活动的开始,就开始了民间歌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德钦县永枝、纳古、石底等地发掘的石棺墓和随葬的春秋战国及西周时期的物品上,考古学家证明了自先秦以来,德钦土著民族便与我国西北和西南各民族有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由此可推断,德钦弦子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流传的可能。推算下来,德钦弦子距今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德钦藏族民间弦子《牧女泽仁措姆》歌词推断,这首弦子歌词流传于唐蕃时期,唐贞观年间,吐蕃势力扩张到南诏国。在古南诏国大理,吐蕃士兵与当地妇女跳弦子舞,《牧女泽仁措姆》就是当时即兴创作的一首弦子。它通过载歌载舞,模拟劳作方法,把牧
绵羊、剪羊毛、撕羊毛、捻羊毛、挠毛线、织氆氇等劳作知识传授给了洱海湖畔名叫“泽仁措姆”的姑娘。从此也可推断藏族民间弦子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另外,在德钦有这样的传说,从前人们在索扎、美利、生瓜三条河汇合处修建一座九层楼高的寺庙,藏传佛教噶举巴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为引诱更多的人来修庙建寺,召集五男五女在工地旁边摇铃钹,边击手鼓,边说唱曲艺,边表演弦子,进行鼓动。每盖完一层就举行一次舞蹈盛会。这种舞蹈后被称为“热巴”。时至今日,在德钦县燕门乡一带仍把弦子舞称为“热巴”,把我们所说的“热巴舞”称之为“安东枪”,这也说明了在米拉日巴生卒年代即公元1040年之前就有了弦子舞。由此也可推算出1千多年前就有了弦子舞。
二、德钦弦子的发展
德钦位于云南滇西北高原,北靠西藏芒康县,西连西藏左贡县、察隅县及云南贡山县,南接云南维西县,东临四川巴塘、德荣县,由于地理位置居于滇、川、藏结合部,自然形成了三省区商品交换或商品流通环节的聚散点。县城升平镇唐时称聿赉城,元时称小旦当,明时称阿德酋,清末称阿墩子,是唐蕃茶马古道由滇进藏的重要通道,自唐以来便是一个贸易繁华的小集镇,商贾云集,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商品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人们的观念得到更新,有了更高一层的追求,这是推动德钦藏族民间的歌谣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二,由于德钦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有无数外来民间艺人流浪德钦。他们以卖艺为生,天长日久,少数流浪艺人并在德钦永远定居了下来。外来的流浪艺人带来了毗邻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他们和德钦藏族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丰富了德钦藏族民间弦子。其三,德钦县城南部有座名扬全藏区的八大神山之一
——卡瓦格博,它是藏民一生必拜的神山。每年秋冬季,无数善男信女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前来朝拜神山。卡瓦格博雪山不仅以它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着无数朝圣者,而且以它秀丽的风光诱惑着无数游客,无论朝圣者还是游客,他们每到达一个村庄,村庄的人们都要常常与他们进行一次竞赛性文艺交流。通过交流竞赛,德钦弦子在不断学习外地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吸收其他藏区优秀民间文艺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三、德钦弦子的功能和影响
德钦弦子从自身的功能讲,一是有着自娱自乐、娱悦身心健康的功能。德钦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生活枯燥单调,人们通过跳弦子来释放艰辛生活带来的郁闷心情,在放声高歌、手舞足蹈的过程中,消除了郁闷,娱悦了身心。二是有着传播生产技能、劳动知识和生活常识的功能。有相当一部分弦子歌词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通过歌舞,模拟劳作方式,把一些特殊的生产技能、劳动知识和生活常识,一代代传承了下来。特别是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弦子舞起到了记载社会历史、生产斗争经验的重要作用。三是有着寓乐于教的功能,弦子歌词形式丰富多彩,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极富哲理,它能培养人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树立人们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关爱幼小的道德风尚,鼓舞人们战胜灾害、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顽强斗志,陶冶人们悠然自得、和谐相处、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操。
德钦弦子为我州造就了一大批藏族歌唱家和藏族歌手。诸如宗庸卓玛、卓玛拉初、金安拉姆、央金拉姆、阿姆、鲁茸农布等藏族歌唱家和藏族歌手都是唱着德钦弦子走上歌坛,唱红高原,获得殊荣。
德钦弦子在当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更加显现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许多藏民家访把弦子舞作为藏族民间歌舞展演的主打节目,博得广大游客的称赞。我州好多个人演唱的弦子专辑不仅受到州内外听众的欢迎,还远销海内外。(斯那农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