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拉人酷爱弦子舞,过去、长辈们必须让孩子从小时候就学弦子舞,男孩从五岁开始学拉马尾二胡,女孩则从学会走路开始学唱弦子调、锅庄调、山歌调、情卦调。羊拉曾经养育出无数的弦子艺人,格拉、扎巴吉层、扎西、扎史此里、吉称、斯南吉层、此称、阿鲁、鲁茸丁争、肖阿茸、曲珍、卓玛等是羊拉乡有名的弦子艺人。
羊拉:藏语。羊:意为公牦牛;拉:意为角;全意为牦牛角,因为该乡羊拉村形呈牦牛角状而得名。羊拉位于德钦县境东北部,酷似牦牛角嵌入西藏、四川之间。东与四川省巴塘县中心绒乡、得荣县日玉乡隔金沙江相望,西北面与西藏芒康县徐中乡接壤,是迪庆州唯一地处三省(区)结合部的乡,该乡所属的羊拉村有鸡鸣三省的美誉。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芒康与巴塘的弦子与羊拉弦子血脉相连。
羊拉弦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原始性、民族性、群众性和广泛性。在羊拉,多到几十户、少到几户的任何一个村庄,能拉会唱善跳弦子舞的人占80%以上。羊拉的弦子舞离不开篝火,组织跳弦子舞,各村有各村的中心和核心,中心是拉马尾二胡的主要人物,核心是唱得好、跳得好的男女,按现在的说法,中心主要人物和核心人物是名正言顺的民间艺人。在羊拉乡的甲功、规吾、茂顶、羊拉四个村委会和全乡58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片区的弦子王、锅庄王、山歌王。羊拉的四个村委会和58个自然村对弦子舞各村有各村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就我们村而言,我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格拉、扎巴吉层、扎西三兄妹老人,还有吉称大哥、曲珍和卓玛大姐,只要这些中心人物和核心人物到舞场,舞会就可以持续三天三夜。乡、村、寨逢年过节组织弦子舞,只要听到“格拉、扎巴吉层、扎西要来跳弦子舞了,大家来看,大家来跳”的相告声,跳弦子舞和观看弦子舞的人就会特别的多,我那曾经活到107岁的阿拉奶奶,也会拄起拐杖去观看。一九五九年州歌舞团组建时,我村就有五人被州歌舞团选中。我童年时学拉马尾二胡和学跳羊拉弦子,是为大妈格拉给我说过的男人不会拉马尾二胡和不会跳弦子舞,就会娶不上媳妇的说法的鼓动。羊拉人的婚姻除传统的父母包办外,有很多自由恋爱的男女,都是在跳弦子舞和锅庄舞场上结缘的。我每次从部队探亲回羊拉的时间,尽量选择在春节期间,因为春节的十五天,村里几乎每天都组织跳弦子舞。一九七五年春节,我徒步翻越白茫雪山和甲午雪山,虽说一路吃尽苦头,但回到羊拉看到热情奔放的羊拉弦子舞,我一路的疲劳被忘到了九霄云外。这一年春节,我特意向大妈格拉学了几调“南日”,意为“古老弦子调”,并请公社广播站的赤列老师将我学拉的弦子调录制后通过广播放给公社机关和村里的人听。一九八五年春节,我探亲回羊拉,这是我最后一次观看已七十多岁的格拉、扎巴吉层、扎西三兄妹跳的弦子舞。大妈格拉告诉我,要学会跳唱拉羊拉弦子,就要过惯羊拉的传统生活,这将是羊拉弦子艺人对艺术的真正追求和成功之路。在羊拉,每位男人几乎都有一把弦子,这种弦子在羊拉叫“崩”,意为“二胡”,由于用两根粗细各异的马尾作为胡弦,也叫“马尾二胡”。这种弦子音质浑厚、雄壮。过去,羊拉的每户灶口上端都挂有两根手碗粗的木头排放的具架,藏名叫“哈赤纳赤”。男人的马尾二胡均放在具架上,被炊烟熏得黑乎乎的,据说马尾二胡晒放在具架上,能使“二胡”保质保音,拉出来的音质高而不粗,细而不尖,回肠荡气,美好无穷。在羊拉,“二胡”又是男人离家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特别是负责放牧的男人,上牧场必须带上“二胡”,只要“二胡”陪伴他,他在深山老林就不会寂寞孤独。在羊拉,艺人世家的“二胡”代代相传是常有的事,我们村的艺人斯南吉层的儿子达瓦和吉称的儿子鲁茸达瓦,接下父辈的“二胡”,能唱会拉善跳,在当地已有一定的名气。达瓦在县国税局工作,凭借羊拉弦子的独特优势,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大型文艺表演和全省税务系统的文艺汇演。鲁茸达瓦在农村,多次参加羊拉乡弦子代表队到州、县演出。大妈格拉的独生女曲珍大姐,由于她的唱功跳功独特,在羊拉乡是有名的羊拉弦子艺人。大爹扎巴吉层有6个儿女,其中的阿鲁、当珍拉姆、此里拉姆、鲁兰、巴桑酷爱羊拉弦子。羊拉人酷爱和保护传承羊拉弦子,在歌舞之乡德钦县是有名的,从羊拉调到县城和到县城打工的羊拉人,离家时父母一定要叮嘱:可以留下你的任何东西,但你的马尾二胡、藏族服装和首饰必须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