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神川纳罕人的民间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舞曲类、山歌类、吟唱类、宗教类等四大类。之所以说“大致”,是说各类之间有时没有明显分界,有时可以互相转化,有时几类可以同时并举。
一、舞曲类
舞曲是纳罕人音乐中的一大类。纳罕人堪称无时不歌、无日不舞,尤其在节气、节日中更是如此,甚至葬礼中也从不放过,将一件本属悲哀之事变成欢乐之举,这在其它兄弟民族中已属罕见,在本族其它地方亦不见。传统舞曲包括:阿卡巴拉、亚哈里、阿里巴拉、忍成、笛舞、葫芦笙舞以及喂忍忍舞(葬礼中用)等。以下作简明分述。
阿卡巴拉舞曲。 此舞用于欢乐气氛中,舞曲节奏明快,气势宏大,极能营造欢乐气氛。每逢节日、娱乐时都要唱跳,是传统节日中用得最多且最受欢迎的舞曲。曲调采用四二拍节,一气呵成,过门用脚步打击拍节而无音乐,形成一种有张有弛的格调。
亚哈里舞曲。 这是一种休闲式的圆圈舞曲,自始至终速度不变,用四四拍子,每分钟大约70个拍节,曲调悠扬缓慢,但又能营造出愉悦欢乐的气氛。与常用的轻快的欢乐音乐不同的是,这种乐曲用缓慢悠扬的音乐,也能极好地营造出欢乐气氛。
阿里巴拉舞。 曲调轻快活泼,以二段式乐段构成弦律,音阶变化不大,却能极好地营造出欢乐气氛。
忍成舞曲。 曲调婉啭低沉,旋律缓慢悠扬,仿佛从心底沉重地发出,且节奏感很强,感染力也很强。这个舞蹈没有变化的舞步,没有强烈的节奏,舞者在原地踏步,却有着特殊的效果,在纳罕人音乐中独具一格。
葫芦笙舞曲。 纳罕人称“葫芦跳”,可知是一组舞曲。曲调多变,旋律轻快优美,多用于节日中营造欢乐气氛,纳罕人男女老少均乐于此舞。乐器有五管,各发1—2个音,音域为八度,还有和声。演奏者边吹边舞,速度由慢渐快,至极快时结束。另有一种“哀调”,仅供葬礼中死者子女所用,旋律低沉哀伤。葫芦笙是纳罕人唯一的传统乐器,笛子系后来引进。
喂忍忍舞曲。 此曲与丽江大东地方的《忍美磋》迥然不同,纯粹用于葬礼之中,以表达对死者的追忆、怀念、送别等情感。曲调四分之一拍与四分之三拍组成,可舞可吟,旋律低沉缓慢,又有很强的节奏感,极富感染力。各村所唱略有不同,但可通用。往往一曲可反复唱跳到黎明。
笛子舞曲。 系从邻近地区丽江一带传来,最早不过三十来年。现已融入纳罕人生活中。曲调约有六种,均为舞曲,有四二拍、四三拍等,旋律短小轻快,适于表达欢乐气氛。
二、 山歌类。
大山孕育了纳罕人,纳罕人创造了山歌。其中一类是特殊的独唱曲,是一种抒发感情、自娱自乐的音乐,配以歌调,催人泪下。另一类是情歌对唱,男女双方各占山坡一侧对唱。还有儿歌、自娱调等。
情歌对唱。青年男女利用劳作之余,各自结群在山坡上对唱,双方隔坡或山沟高声对唱,有说唱特点,曲调又分叙述式和正规小调两种。前者为曲艺特色山歌,以说词为主,配以旋律;后者有固定曲调,各村各有固定调子。还有一种情歌对唱,纯属情人间对唱,以说词为主,辅以优美旋律,特点为浅唱低吟。
自娱调。年纪较大的人,在山上独自劳作时,抒发情感,自娱自乐,有时引吭高歌,有时浅唱低吟,其曲或高亢、或低沉、或喜悦、或忧伤,全看此时此刻唱者的心情。曲调速度自由,快慢不限,但旋律都很优美。其中最为有名的有《采水草调》和
? 《口弦调》。前者系独自在高山采水草(一种草本纤维,用于织麻布时作添加)时所唱,后者在牧羊时候口弦吹曲而用嘴唱出,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儿歌类
纳罕人的儿歌也十分丰富。一般曲调结构短小,旋律轻快,音域不密,童趣盎然。较有代表性的有:《太阳金线长》、《三月葵花葱》、《太阳送温暖》、《跷跷板》等。
《太阳送温暖》其实是一支带曲艺色彩的曲子。儿童们想靠阳光取暖,幻想用小猪、肥鸡作诱饵哄骗太阳送来温暖,极富幽默特点。
跷跷板。玩乡间简易跷跷板时所唱,曲调较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密,适于边玩边唱,乐段只有两句。
四、劳动歌
纳罕人有一种劳动时所唱的歌曲,既不同于劳动号子,又不同于“生产调”,它是一种供娱乐用的调子,以减轻劳累。内容多是情歌,因而赋予了情调。旋律缓慢,无明显节奏,略似西方的咏叹调。有个规距,它仅限妇女们唱,大多在拔秧、薅秧时唱,而不允许男女混杂。其中,《拔秧调》是最有代表性的,而各村所唱又大有不同。
五、思乡曲
思乡曲是一个独立成形的曲调,不同于以上任意一类。曲名叫《阿卡巴拉巴达咪》,既可作自娱调唱,又可在舞台上演唱,如独唱、齐唱、二重唱等。内容诉说:流落他乡的儿女,无论过上怎么好的日子,都在深切怀念着家乡的父母、亲人、好友。曲调忧伤,旋律缓慢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
六、东巴吟唱调
纳罕语称《归气》,与丽江纳西人唱的《谷气》不是一类。纳罕人的《归气》属于东巴吟唱类,用于婚嫁、筑屋、乔迁等喜事中。在主人家,由有名望的老东巴领唱,众人合唱,以庆祝主人家之喜。曲调门类很多,如竖柱调、乔迁调、婚调等。每种调又分若干类,如婚调中又有说媒(男媒)、迎亲、关门开门、赞父母等调。但所有不同之调,只有一个谱子,即固定乐段。曲调缓慢悠扬,各村又有不同的技巧,形成不同风格。(杨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