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国上下掀起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云南省党政领导班子远见卓识,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这无疑给我省多年来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文艺界提供了一个多彩的舞台,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春天已经来临。那么,作为文艺工作者,怎样去把握这绚丽的春色,写出灿烂的金秋,展示四季的魅力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学艺术作为我党宣传的载体与窗口,在为党和国家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同时,也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我省不断发展起来的旅游经济也正呼唤着文化精品的诞生。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量已日渐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之一。繁荣音乐创作,让成形的音乐作品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省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时代对音乐人的呼唤,也是音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往的音乐创作大多滞留于作品在某一刊物上的发表或出现在常规性的舞台演出和比赛中,虽然在某一侧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的某一需要,但没有开发出它具有的市场潜能,还有形成文化市场需要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能流通和交换的文化产品。而且,为迎合刊物发表和某些比赛的要求,好些作品不得不改来改去,弄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风格和特色,也因此而造成了好些“获奖的作品不流行,流传的作品不获奖”情形。当然,不能否认获奖的作品在艺术技巧和创作手法上所存在的艺术价值,我们也称赞在同一音乐教育体系下为民族音乐做出贡献的学问型专家及音乐老前辈,也称颂在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奖的音乐作品。但我认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我们既要追求作品的获奖率,创作出高层次文化精品,也要注重作品的大众性,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能表现云南特色的音乐产品。就象国家需要栋梁之材,也需要鲜花小草,而来自各地的游客更注重我们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一样。我们在音乐创作进程中,既要把握本民族的“本”,又要溶进先进文化的“末”;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要好高骛远;只要不搞得“本末”倒置,不同层次的音乐人会创作出不同内容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就象一桌酒席,既有鸡鸭鱼肉,也少不了豆腐白菜一样。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了适合于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新时代的音乐人在音乐创作实践中也不能去刻意追求和模仿别人的东西而淹没了自己的思想,不能照般照套、依葫芦画瓢。我赞同“先反叛,后回归”的说法,我们首先要学习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作曲技法,然后用学来的知识为发扬光大民族民间音乐服务。要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又得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的好多东西,要不断深入生活,积累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和知识,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指导和感性的发挥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整理改编和深层次的加工、提炼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精神需求,促进旅游文化的繁荣。
找准了音乐创作这一突破口,没有一定的创作条件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是不行的。音乐创作是立体式、复合型的创作,如果说音乐创作只停留在谱面上而没有音响的帮助,形成立体的、听得见、看得到和带得走的完整的音乐作品(或产品),那它就算是一块黄金,也只埋在地下。因此,一个音乐作品,它需要通过演奏、演出、演唱或通过广播播音、电视转播、制作唱片等方式来形成比较完整的音乐作品才可能有传播、普及,发挥为大众服务的社会功效。所以说光谈音乐创作不做成发行的音乐作品,使其成为音乐产品也是不行的。那么,音乐作品又怎样才能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为旅游服务呢?其实,这就是通过舞台、广播电视、唱片发行把写在纸上的音乐作品演绎成听得见、看得到的音乐产品的过程,说白了就是音乐作品转化为音乐产品的过程。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既然是产品,那它就应该有市场价,能形成商品价值进行物质交换而产生价值。这么多年来,随着我省旅游品牌效益的不断延伸,我省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一批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暴露了诸多不足。其实,游客非常渴望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余,欣赏到地道的本乡本土歌舞,他们恨不得把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歌舞一起带走。所以,音乐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市场;有着诱人的魅力和强劲的推动力。让我们音乐界的有识之士团结起来,集思广益、促进交流、开发产品,创作和生产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音乐产品,为文化事业繁荣昌盛,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郭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