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民族种类众多的木餐具中,称得上奇异木碗之最的应算木筋碗了。它共有五个“最”,即最“丑”、最怪、最“老”、最硬、最有特点。
木筋碗是以树木自然生成的“筋”——木瘤、树疙瘩为材料制作而成的,一般用作食具或作寺庙中的香面盛具。木筋碗选料比较困难,常常带有偶然性,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当你踏遍青山去找时,十天半月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树包(树瘤、树疙瘩);但是在你不经意地经过树林时,难说又会有惊人的发现。它不像其它木餐具可以任意选料为之,而是要时时有心,等待意外发现。只有年龄较老的树上才有较大、较好的树包,其他不到年龄的树上长的不是太小,就是质地尚不够坚硬,没有完全成型。理想的树瘤和树疙瘩外形较大,硬实,不开裂,最重要的是外壳已经开始与内核分离而已有缝隙。森林中凡木疙瘩较多,且又圆又大,又长得饱满,质地细密、铁实的老树,便可能是制作木筋碗的理想用材。
木筋碗的制作非常简单,几乎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加工。选发料后,将木疙瘩用刀或斧砍下,剥去树皮,有外壳的,将其壳剥出后即是“碗”。外壳不明显或无外壳者,便将树瘤、树疙瘩中心的树肉剜空,用刀稍作修饰即可使用。
木筋碗的造型的色彩完全取决于自然,可以说木筋碗是来自大山的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天然工艺品。说它“丑”,是因为其形状粗糙,歪歪扭扭,凸凸凹凹,色泽沉暗,“不修边幅”;说它“怪”,是因为造型奇异,说碗似钵,说钵似碗,一个不同一个,古里古怪,几乎无法让人想到它是一个碗;说它“老”是因为它从百年、千年的树上下来,尚未成型便有很大的岁数;说它硬,指的是质地,要加工时往往难砍难剜,易伤刀斧,硬扎的质地不易损坏,而且似乎蛀虫也莫奈其何——据说从未见过虫蛀木筋碗的事情;说它最有特点,是因为有前四个“最”,哪里也找不到和它相类似的碗。它是完全自然化的工艺品,不带任何人为和装饰,却仿佛带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比其它木餐具工艺品更有着几分原始、古朴、自然的特色,从这一点欣赏它,就不难发现它其实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奇妙的工艺品。
木筋碗的用途之一是作生活盛具。从前在一些难买到碗的山区,人们用它装饮食,当碗与汤钵用。二是在寺庙和祭祀场所用它盛放香面和香疙瘩。三是作为吉祥物挂在家中,象征丰衣足食,这与其作为餐具的用途分不开。木筋碗流行于汉族、彝族、白族等民族地区。昆明西山华亭寺、太华寺、巍山巍宝山巡山土主庙,大理河顶寺等过去曾有多件用作香钵者,形体较大,形状极美。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保存着的彝族清代木筋碗是此类工艺品的典型。(来源:云南民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