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白地东巴纸的保护与传承
2013-08-28 16:34:51 来源: 作者: 【 】 浏览:0次 评论:0

——国家级东巴纸工艺传承基地负责人 杨正文

  2006年,经国务院、文化部审定,把白地东巴纸造纸工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云南省文化厅、迪庆州文化局按照国务院和文化部的决定,把圣灵东巴文化乐园确定为国家级东巴纸工艺传承基地。早在30多年前,我就开始了抢救、保存白地东巴纸工艺的工作,同时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申遗”成功后,我又开始了新的传承、研究工作。这篇文章既是过去的客观总结,又是未来的设计和。

  一、白地东巴纸的传承

  据专家研究,东巴文化在白地神川产生和传播,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白地东巴纸的产生,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白地东巴纸,早在唐宋时期已广为应用,至明末清初,已传至整个纳西族聚居地区,尤其在丽江地区的沿金沙江一带,已有许多造纸作坊,并一直延续至今。白地造纸术技术精湛,原料丰富,所造东巴纸质地优良,深受各地东巴们青睐。它的特点是色白、质厚、匀均、不蚀、不蛀,保存千年而不坏。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研究东巴文化的学者洛克和国内东巴文化研究专家李霖灿,先后来到白地神川,看到优质的白地东巴纸,惊诧之余顿生爱心,买下许多予以珍藏。他们认为,白地经书之所以特别珍贵,除了经典内容外,纸质优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民国时代,整个白地神川十余个纳西族村寨中,曾有十余家造纸户,集中在水甲、吾树湾、谷都、波湾等几个村庄,其中,水甲的阿明圣祖家、谷都的阿庚吾家最为有名。

  白地神川的阿明圣祖,生活于宋代,至今传到数十代,被全体东巴尊为东巴圣祖。相传第一代圣祖阿明都日初,云游他乡时学得造纸术,回来后创造出一套适应当地的造纸术,第一次造出了可以写东巴经书的东巴纸。以后圣祖传了阿明玉勒、阿明茨塔,造纸技术不断改进,达到成熟完善的境界,形成固定模式,并完整地流传和传承下来。可惜传到第六代,家道中落,传人不孝,造纸术旁落他人,从此无人传承此术,以致其后人不知先祖有此绝活。

  谷都村的“阿庚吾”家,是有名的东巴大师纳布若(和志本)家,也是著名的东巴传人,其先祖之造纸术传自阿明茨塔之孙辈。至今已传四代:第一代名都知,第二代名肯塔,第三代名阿普庚,第四代名纳布若,汉名和志本,是当今白地神川仅有造纸绝活者第一人,至今没人超过他。和志本生于1927年,现年82岁,是白地神川著名东巴大师,获省级“民间美术师”和“国家级东巴造纸工艺传承人”称号,系香格里拉县政协委员,圣灵东巴文化学校教师,擅长书、画、诵、舞、吟、唱及生产东巴纸。他家的造纸术是祖传的,传子不传女,传到他这一代已有五代,他也就继承了这份绝活,操作熟练,技能高超,造出的白地东巴纸堪称一绝。因为是手工操作,又十分讲究质量,还有相互竞赛的意思,所造纸张只求优良而不求量多,一般每户每年只生产近千张,也有只生产一二百张的,仅供自家写经画画之用。这样看来,整个白地神川,优质白地东巴纸的年产量,也不过五六千张,好的年份也不超过万把张。由于东巴纸仅作为书写画画的工具,没有作为赚钱工具,因此处于一种我行我素、自生自灭的境地,到建国之初,仅剩一二户在那里苟延残喘。

  二、恢复造纸工艺

  我于1943年11月出生在白地神川水甲村一户东巴世家,先祖系阿明圣祖之旁支,其先祖亦曾学习过东巴造纸术。我从六岁起接触东巴文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研究圣地东巴文化,三十多年来出版专著四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字数达三百万余字。其中,致力于东巴造纸业的恢复、生产、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经历。

  1978年元月,我专程回三坝乡白地神川去拜访纳布若大师,动员他恢复丢弃多年的造纸工艺。经过反复动员,纳布若大师终于回到家里,收拾器具率领儿孙上山采集造纸原料。造纸工具包括:一个较大的木制水桶,一张做工精细的竹帘,一只底空的木框,几付刨得十分光滑的晒纸木板,还有一个平而光滑的花岗石和一根木棰。过年前,大师造出了一千二百张规格、质量、色泽都一样的优质东巴纸。

  纳布若大师生产优质白地东巴纸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向外销售。由于宣传不到位,销路不是很好,那时的年产量不过四五千张。后来,买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到供不应求的地步。在这期间,我不仅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关于纳布若大师和他的优质白地东巴纸的文章,还经常领着外地学者、游客和记者们到大师家拜访。十多年来,大师一家生产的东巴纸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在大师的带领下,他家人已熟练掌握造纸工艺,每年能生产约3万张优质东巴纸。

  三、研究与探索

  在此基础上,我一方面向纳布若大师学习有关知识,一方面亲自去考察、实践,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经验。我如实地记录生产东巴纸的详细过程,并通过全面分析、对比,根据研究所得写下了十余篇文章。多年的研究,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少学者曾亲自考察白地,还把有关资料、器皿带回去研究。但由于时间仓促,接触面不广,文章或著作往往带有主观和臆断色彩,因而误差较多;

  (二)纳布若等身怀绝技的造纸艺人,由于汉语水平差,加之不会总结、归纳、概括,词不达意,往往造成记录材料不准确或误解;

  (三)不少研究者往往局限于前人所说,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实地考察和认真辨别的精神和能力,以一时一人之所见所说为标准,造成以点带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

  (四)从白地纸工艺方面看,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从来没有人加以详细阐述。技艺因人而异,工序各有绝招,靠简单介绍是难以付之实施的。例如,蒸煮原料就很讲究,掌握火候、熟度就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长期以来,我都在苦苦寻求一条路子,希望把白地东巴纸的开发引上产业化的道路。古往今来,白地东巴纸都是靠个体作坊生产,造纸户分散操作,零散出售,缺乏固定市场及商品销路,经营和竞争力都十分脆弱。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一些造纸户,为了节约原料多出产品,力求少支出多收入,致使纸的幅面越来越窄、厚度越来越薄、质地越来越差。现在生产的纸张,与我最初珍藏的大师生产的纸张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我于九年前把 “圣灵东巴文化乐园”从县城里搬迁到三坝乡白地神川,对进一步组织东巴纸生产,无疑创造了有利条件。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地址就在和志本大师所在的谷都村,离大师家不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师应聘于圣灵东巴文化学校任教。我经常在课余与大师父子切磋造纸工艺,鼓励他们努力把东巴纸造纸术传承下去。现在,这里的村民每户每年约生产东巴纸10000余张,基本上可以满足自己所用及市场所需。

目前,我已着手创办东巴纸作坊,不远的将来,将出现一个年生产50000张优质白地东巴纸的生产厂家。一部分供应市场外,其余部分将可供“东巴圣地民族文化工艺店”转化为文化商品,如东巴经抄本、东巴画、五神冠、字帖等等。

在2005年7月底由香格里拉文体局召开的文化项目评审会上,我曾建议:请求把抢救、扶持白地东巴纸业作为一项国家扶持项目。会上一致通过了这个建议,并层层上报至州文化局、省文化厅及国务院。2006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此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

在发掘、抢救、传承东巴圣地白地东巴造纸术的过程中,我撰写了不少介绍、研究的文章,积累起来约有20余万字。同时,我还尽可能地收集、购买有关书籍、拍摄影视资料,为传承东巴圣地东巴造纸术提供了翔实资料,开辟了传承路子,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四、传承基地的建立

  从1987年起,我主动担负起抢救面临濒危的三坝乡白地东巴造纸工艺的责任,说服动员东巴纸传人纳布若(和志本)大师一家,重新恢复失传半个世纪之久的造纸工艺。在抢救、传承的过程中,我边学习、边考察、边研究,通过撰写文章,提交报告,得到省文化厅、州文化局的重视、扶持,从而促成了将白地造纸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把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定为“东巴圣地传统造纸工艺传承基地”这两件大事。

  2005年8月,经香格里拉县文化部门长期调查、考核,我被列为县级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代表人物,圣灵东巴文化乐园被列为县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成为全县两个重点项目之一。

  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创办于1999年6月,包括东巴文化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和研究、开发等内容。

  2005年8月,经香格里拉县文化局评审,把由圣灵东巴文化乐园上报的“抢救濒危东巴圣地传统造纸术项目”列为全县仅有的四个项目之一,上报州文化局、省文化厅和国务院。

  2005年底到2006年初,迪庆州文化馆、香格里拉县文化馆准备将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列为白地东巴纸造纸术濒危项目抢救和传承点。我积极予以配合,提供文字和影像、照片资料,并为《中甸三坝白地纳西族传统造纸术》电视专题片撰写解说词,使此项目得以及时上报至省文化厅及国务院。不久,国务院批准该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抢救项目,成为全州获准立项的两个项目之一,并在6月5日国内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日予以公布。

  2006年7月,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向迪庆州文化馆、香格里拉县文产办正式提交《东巴圣地传统造纸术抢救和传承项目论证报告》,要求把抢救和传承白地东巴造纸术的项目交给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并写明白地东巴纸的历史、特点、传承和重获新生的历程、项目内容、项目实施方案、资金筹措和使用、效益分析等内容,不仅作了充分论证,而且写出了实施此项目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及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实施此方案的资质、条件等。

  2006年底,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将白地东巴纸造纸术列为濒危的抢救和传承项目,并下达拨款指标。州文化馆领导确定,由圣灵东巴文化乐园承办此项目。

  2006年7月,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写出《东巴圣地传统造纸术抢救和传承项目论证报告》(约万余字),上报迪庆州文化产业办公室、迪庆州文化馆。报告分列项目综述、项目内容、项目实施、资金筹措和使用、效益分析、结论六大项,内容包括白地东巴纸的历史、用途、传承、再生、立项、实施、资金、效益等八项。

  2007年8月,接到州文化馆通知,已将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列为纳西族东巴纸手工工艺传承基地。2007年11月13日,州县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行五人,在三坝乡白地村圣灵东巴文化乐园内举行挂牌仪式,代表国务院和文化部命名圣灵东巴文化乐园为“国家级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传承保护基地”。

  2008年4月11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白玉宝一行4人,前来白地神川圣灵东巴文化乐园考察“基地”。我作为“基地”负责人向他们作了口头和书面汇报,并展示了造纸工具、造纸原料,演示了造纸工艺流程。白玉宝副主任肯定了“基地”的工作成绩,对我的研究成果表示十分赞赏,并鼓励我继续努力,把东巴纸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目前,“基地”已制订了详细的计划,组成了25人的传承队伍。国家级东巴造纸工艺传承人纳布若(和志本)大师及一些东巴经师也加入到传承受队伍中来。

  结语:几十年来,我凭着对本族文化的热爱,自觉做起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事,不经意间也成了东巴造纸工艺的一名专家和带头人。但此时此刻我想到的不是成功的喜悦和荣誉的陶醉,而是再接再劢地深入研究。目前我最迫切的愿望是:拍摄一部专题片和写一本书,一方面把白地东巴造纸的精湛工艺展示出来,一方面把一代传人的故事如实地记录下来,以便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完)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413887525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独树一帜的傈僳族风情文化

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三江广告宣传qq:396628718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热线投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工作邮箱
Copyright@http://www.3j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920号 
电话/Tel:(0887-8229818 传真:0887-8229818  |  QQ:1677979020   
三江资讯打造三江区域权威资讯网络门户     
asp大马 asp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