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江边曲子——上世纪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把江边曲子视为“黄色、毒瘤”.....
2016-07-02 16:18:48 来源: 作者: 【 】 浏览:0次 评论:0
江边曲子
江边曲子即金沙江边的民歌,这里特指流传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金江、上江、虎跳峡等乡镇,及其隔江相望的丽江市玉龙县金沙江流域的民歌。
在香格里拉县金沙江流域的河谷沿岸,依山傍水分布着众多的村庄,聚居着汉、纳西、藏、彝、白、苗、傈僳等多种民族。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千百年来,这里的各族人民在这片“金生丽水”的金沙江河谷岸边,在他们的生活劳作中,随情即兴,有感而发,创造并流传着数不胜数的民歌。这些民歌朴实、自然、真挚、纯洁,充满了民间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情趣。民歌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歌颂家乡、歌颂劳动、歌颂爱情、歌颂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金沙江边的民歌多为吟唱爱情,旧时俗称为情歌。这些民歌村民们自娱自乐、口耳相传,其语句结构以七言两句(或四句)为主,又杂以三、五、六、七、八言(甚至更多)两句(或四句)等多种形式,用非常押韵和节奏感极强的语句构成,再配上其独有的曲调,形成了其独特的地方化、口语化、方言化、曲调化。所以,称之为江边曲子。江边曲子是金沙江沿岸民间生活习俗和思想情感的高度浓缩和真实反映,是民间通俗文化智慧的结晶,是金沙江边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惜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把江边曲子视为“黄色、毒瘤”,说成是“资产阶级的产物”,成为批斗的对象,而导致中断失传。加上后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飞速改善,高科技的现代设施设备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人与人两地间莫说隔山隔水,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通过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和信息技术快捷方便地交流。当今人们谈情说爱、倾诉衷肠,都在电话里、网络中,或者在影剧院、歌舞厅、娱乐休闲室等场所。进而,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以曲传情、以歌交流、以唱沟通的“对唱表白”形式。更为惋惜的是,那些当年能歌善唱的前辈们如今已越来越少。因此,对江边曲子这样的仅靠口耳相传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尽快到民间进行实地挖掘并传承保护。
江边曲子多为男女对唱。男女对唱大都在江边、田野、山坡上,或者在栽秧、打谷、撕包谷等劳作场合。无论已婚未婚、无论老老少少,都可唱上几首。有道是:“栽秧田里无大小”、“撕包谷场合没老幼”。以唱曲子消除疲倦劳累。正如:“口渴要用凉水解,忧愁还要曲散心”,“唱个小曲图玩意,玩意头上散散心”。笔者在此摘录一首“江边曲子”——“情人约会对白”,以飨读者。
男:轻一声来细一声;等你小妹五更深。等到五更妹不来;房前屋后听声音。前门听见狗在叫;后门听见猪又惊。房前屋后走成路;大门前面蹲成坑。

站起又怕人看见;蹲久又怕腿翻筋。长脚蚊子嘴又大;咬了哥的半斤肉。天亮寅时来遇你,看见小妹揉眼睛。举起拳头想打你;一表人才不忍心。女:

轻一声来细一声,小妹等哥到五更。多谢小哥不打我,请听小妹诉苦情。爸爸喝酒酒不醉,妈妈织麻不吹灯。小伙姐妹团团坐,你叫小妹怎抽身?
 金国献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848079700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典型的纳西女人——母亲

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三江广告宣传qq:396628718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热线投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工作邮箱
Copyright@http://www.3j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1004744号
电话/Tel:(0887-8268883 传真:0887-8268883  |  QQ:396628718
三江资讯打造三江区域权威资讯网络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