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景洪水电站于2003年7月开工筹建,2008年6月正式投产发电。尽管该水电站已竣工投产3年多,但库区移民规划设计方案至今仍未出台;因“补偿标准不合理、实物调查问题多、补偿款项兑付率低、迁入地生存环境差”等问题,勐海、景洪及澜沧等地移民,一直持续到各级政府上访,至今从未中断过。近日,记者深入移民点,就移民们反映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
“临控”未落实 补偿不到位
2003年景洪水电站建设启动时,移民安置补偿执行的是老标准(即国务院74号令)。2006年,国务院颁布移民搬迁安置补偿的新标准(即471号令),提高了移民安置的补偿标准。在移民规划实施方案未出台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移民安置新、老政策的对接,2007年11月15日,省移民局组织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相关部门及业主方,召开了澜沧江景洪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相关补偿单价临时控制标准专题会议,会议一致同意使用临时控制标准(以下简称“临控标准”)实施移民安置工作。
然而直到现在,2007年确定的库区移民安置“临控标准”,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勐海县勐往乡灰塘村委会6个自然村地处淹没区,移民搬迁安置到野谷塘后,组成了灰塘村委会野谷塘村民小组。野谷塘移民拿出补偿明细清单,一项项地列举了补偿标准的执行问题:砖木结构住房补偿的“临控标准”是每平方米412元,而他们实际得到的补偿是每平方米277元,仅此一项全村移民便少补了183541.11元;修建移民公路等基础设施共占用该村橡胶地征583.38亩(“临控标准”每亩应补偿32400元,实际补偿标准为每亩4800元),占用旱地404.18亩(“临控标准”每亩应补偿13040元,实际补偿标准为每亩1500元),占用花腰村水田48.93亩(“临控标准”每亩应补偿24727元,实际补偿标准为每亩12000元),修路时占用渔坝村的15亩水田,至今分文未补……由于未严格执行“临控标准”,仅以上所列几项,便给野谷塘移民累计造成两千多万元的损失。
在移民搬迁安置的实物调查阶段,面积偏差、地类错误,是移民们反映的又一焦点问题。在景洪市勐养镇的大河边村移民点采访时,移民们对记者说,他们村的淹没区土地一共是1324亩(其中光是水田便有260多亩),但全村实际获得补偿的土地面积仅有700多亩。在野谷塘移民点,一位移民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实物调查张榜公布后,村民们发现很多面积漏算少算和地类错误等问题,并向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直到电站下闸蓄水和移民上访,有关部门才带着仪器、划着船去“现场”补算了一下,但大部分移民有争议的地块,并没有得到澄清和纠正。
承诺没兑现 引发回迁潮
移民搬迁的诸多承诺条件没有兑现,新移民安置点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未达标,是景洪水电站移民安置过程中的又一“硬伤”。
在野谷塘移民安置点,记者看到移民们的住房多为石棉瓦房。“当初承诺说建房补助是34800元,但实际上每户只补了2万元。”一位移民抱怨说:“各家各户自己建这些石棉瓦房时,大多数都靠贷款才建起来的。石棉瓦房夏热冬冷很难住,而且每年冬季这里都会刮大风,房顶经常被大风掀飞。”
移民们指着一处房顶上压着空心砖的石棉瓦房对记者说:“这就是李云珍家的房子,她在勐海县可是上过电视的名人!”原来,在库区移民搬迁的宣传动员阶段,李云珍用政府给她的1000元钱,在移民点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前请客吃饭,气派漂亮的村委会两层楼洋房和热闹的宴会场景,在当地电视台上播出后,确实起了“移民乔迁新居、安置条件一流”的“正面引导”效果,不少尚在犹豫观望的移民也纷纷加快了移民搬迁的进度。
然而不幸的是,“乔迁之喜”刚过不久,一阵大风过后,李云珍家的房顶就被掀开,天花板被吹落,李云珍和年幼的孩子被双双压在下面,险些丧命。
除住房补助承诺没有兑现外,为保证移民粮食安全而承诺的农田分配也化为泡影。野谷塘村民小组长周安贵说,当初政府发文规定海拔603米以下的移民,每人分给水田2亩;海拔603以上分给水田0.5亩、旱地每人3亩,但这一承诺没有实现。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相关设计太过粗糙,新垦出来的水田面积远远低于原设计规划的面积所致。不过,即使新垦水田面积不缩水,这些“水田”也同样会因为没有灌溉水源而成为旱地。
原来,为解决野谷塘村水田灌溉用水问题,政府在距野谷塘10多公里外新建了一个龙潭水库。记者到这个水库现场看到,约50米高的堤坝长满杂草,只有库底有一塘发黑的死水,闸门的出水管道被泥土堵塞。坝外的输水沟渠杂草丛生,拨开草丛,才能见到沟的踪影。陪同的村民说,竣工3年来,水库就没有送出过一滴水,储水量一直远低于死库容。西双版纳州移民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由于该水库建设没有作为单列项目纳入规划设计,其投资是从移民安置补偿费中挤出来的。后来因移民安置补偿采用了标准更高的“临控标准”,因此能够用于该水库的建设资金比原计划大幅减少。为节省投资,只好将原坝址向上游方向移动以省去100多亩的水田自用费。变更坝址使该水库错过了水源,最终使投资数760万元的移民水库,变成了毫无用处的“死水库”。
由于新移民点的农田分配无法兑现,加之移民点与移民们的胶林生产区距离太远、道路条件太差,不少移民被迫无奈只好选择返迁。干河村有18户村民将新安置点的房子卖掉后搬回原处,卖不掉的房子则任其荒废闲置。回迁移民由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欠缺,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难。记者在回迁移民点发现,不少回迁移民不仅出入爬坡下坎,晚上得各家各户自己买小柴油机发电,而且这些回迁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等隐患。
资金缺口大 盼规划出台
在野谷塘采访期间,村民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资料:《以人为本促发展——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移民工作纪实》,纪实提到对水电移民的总体要求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确保安置点基础实施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该资料显示:小湾、景洪、糯扎渡3个电站移民人数约10万人,概算调整后征地移民总投资由原来的110亿增加到180亿,农村移民人均补偿投入近10万元。其中,景洪水电站安置移民6701人,总投资12.1亿元。但记者在西双版纳州移民局了解到,省移民局拨付给景洪水电站移民的资金是6.3亿元,刚好是业主“纪实”中提到的一半。其中,景洪市5.7亿元、勐海县6200万元。
在勐海县人民政府提供的《景洪水电站勐海淹没区勐往乡野谷塘移民安置点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材料上,全县已投入移民资金近5400万元。根据安置点移民的实际生活环境看,要真正体现保障移民“迁入点比迁出点好”的总体要求,勐海县移民资金缺口至少在3600万元以上。
据调查了解,《景洪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设计报告》,是由华能集团澜沧江公司委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在调查过程中,无论是移民,还是政府部门,都希望实施规划设计报告能尽快出台,否则地方政府难以操作。
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谢院长说:实施规划设计报告久久出不了台,存在很多客观因素。实施规划设计报告不是我们设计院单方面能完成的,要和地方政府共同来完成,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主要是技术把关和报告汇总,我们尽量今年底出台。
“规划设计滞后粗糙,这在目前的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很多规划设计为了抢时间上项目,往往缺乏科学扎实的实地调研和论证,往往只注重可批性而忽视可行性。同时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实物调查、项目实施等前期基础性工作也普遍存在简单疏漏等问题,为日后的矛盾纠纷打下了伏笔。”在普洱市采访时,一位多年从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亲身经历过数个大、中型电站移民安置工作的负责同志表示:“在科学规范的正式规划设计出来之前,地方政府实施相关项目往往处于无章可循、畏首畏尾和混乱无序的状态:一些紧迫而必要的项目和工作,如果不及时去做,老百姓就稳不住、移民安置工作就不可能如期推进;如果做了,又可能得不到滞后出台的正式规划设计的认可而收不了场。因此在事后对规划设计草案补充完善、出台正式规范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时,投资方和规划设计方如何在实地调研、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充分地尊重和认可地方政府已经完成的一些带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的项目和工作,是纠正和弥补错误偏差、化解矛盾与问题的关键所在。”
注:本文来源:《云南日报》9月26日09版《社会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