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文
龙盘水电站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1.84万km2, 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410m3/s,年径流量444.7亿m3,1000年一遇洪峰流量12100m3/s, 10000年一遇洪峰流量14300m3/s。坝址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2316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0.536kg/m3。
2 工程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斜坡过渡地带,地跨横断山峡谷和滇西高原两个地貌单元。本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巴颜喀拉秦岭地槽、三江地槽褶皱系3个Ⅰ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区域断裂构造展布有3个优势方位:SN向、NE向、NW向。
区内新构造运动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全区大面积的整体性间歇性抬升,二是相邻断块之间存在强烈的差异运动,同时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断裂构造对新构造分区及各分区的构造稳定性具控制作用。坝址河段区域构造稳定性相对较好。
水库成库条件较好,基本无渗漏之虞。库区基岩岸坡主要为斜向坡或反向坡,顺向坡所占比重不大,且均远离大坝,不至对工程造成严重影响。水库区分布的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等目前均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石鼓以下40km河段内的龙蟠变形岩体、冷都堆积体均不对工程方案构成制约。坝址附近不具备发生较强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
龙盘水电站坝址河谷狭窄,两岸地形整齐对称、山体雄厚、基岩祼露;地基岩石左岸1960.00m高程以上为大理岩,以下为石英片岩,右岸均为石英片岩,河床覆盖层深约40m;两岸岩体风化较弱,岩体完整性好,自然边坡整体稳定;两岸抗力体范围内缓倾角结构面不发育,拱座抗滑稳定问题不突出。坝址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408g。坝址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两岸自然和工程高陡边坡稳定性。从地形地质条件分析,龙盘水电站坝址是较理想的拱坝坝址。
河床天然砂砾料储量较为丰富,但总体质量欠佳,可用于临建工程,主体工程以选用人工骨料为宜。红石哨骨料场岩石主要为白云岩、大理岩化石灰岩,其储量、质量均满足要求。预可研阶段推荐人工骨料选用红石哨骨料场
3 枢纽布置与建筑物
经宽谷河段建坝条件研究,以龙蟠坝址为代表的宽谷河段不具备建200m级以上高坝的建坝条件。通过对峡谷河段上坝址和下坝址的多专业综合比较,下坝址拱坝方案在工程地质条件、枢纽布置条件及工程投资等方面优于上坝址堆石坝方案;两坝址方案施工技术上均可实现, 各有难度;就环境影响、景观保护与开发而言,两坝址各有其特点。预可研阶段推荐下坝址。
经过坝线、坝型及泄洪建筑物、引水发电建筑物初步研究,下坝址枢纽布置代表方案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坝身5个表孔、4个中孔、2 个深孔、坝后水垫塘、左岸1条泄洪洞及右岸首部式地下厂房组成。
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顶高程2016.00m,最大坝高276m。
电站进水口位于右岸坝前的玉龙沟内,设3条尾水主洞,2机合一洞,1条尾水洞出口位于虎跳石上游,2条位于其下游,以下泄虎跳石景观流量。
4 施工条件
本工程对外交通条件较好。工程区214国道经过坝址上游宽谷河段,坝址两岸有旅游公路与214国道相通,坝址至丽江的公路距离为80.5km,大理至丽江的铁路已经开工建设,计划于2008年建成通车。
施工导流采用左岸1条隧洞导流、围堰全年挡水的导流方式。
本工程筹建期2年,工程准备期3年,第1台机组发电工期8年6个月,总工期10年7个月。
5 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
龙盘水库正常蓄水位2010m方案时,水库沿干流总长265km,水库总面积373km2。建设征地涉及云南省玉龙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德钦县和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共18个乡镇和一个开发区。
经调查,截止到2004年,建设征地影响人口8.91万人,影响耕地19.20万亩,林地18.56万亩,房屋954万m2。
水库淹没处理的规划水平年暂定为2015年。推算到2015年,水库正常蓄水位2010m方案生产安置人口为8.91万人, 需搬迁10.48万人。
库区各县可开发土地资源虽然有限,但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其它资源比较丰富,二、三产业潜力较大。只要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创新移民安置方式,龙盘水库的移民可以得到妥善安置。
6 环境影响
龙盘水电站工程区在“三江并流”保护区之外,工程施工区位于哈巴雪山与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影响面积约164.25hm2,占两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0.43%。
工程区海拔2010m以下分布有国家2级保护植物丁茜和8棵古树名木,水库淹没区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也没有国家重点保护鱼类。
工程施工不影响虎跳石以下峡谷景观,虽对坝址区峡谷景观有一定影响,但可采取防护措施;工程施工不会破坏虎跳石景点,工程完建后可恢复虎跳石景点的旅游。
水库水体气候效应不会影响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保护区的冰川与雪线。
水库蓄水将淹没石鼓镇,其文物古迹可采取搬迁等保护措施,但长江第一湾形状依旧。
工程建设对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采取措施,可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使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