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地处“亚洲水塔”东南端,金沙江、澜沧江纵贯迪庆全境,多年平均流量在0.1m3/s—47.7m3/s的两江一级支流221条。其中7—47.7m3/s的有10条,0.2—7m3/s的有94条,0.1—0.2m3/s的有117条。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653.6万kw,可开发量为1370万千瓦以上,占全省的13.4%,其中一、二级支流理论蕴藏达280万千瓦。金沙江,澜沧江流量稳定,天然落差大,具备开发大、中型梯级电站的优良条件。两江一级支流呈羽状分布于高山河谷间,水流湍急、水量充沛、汛期长、枯期流量稳定,落差大而集中,开发水电具有天然优势。丰富而天然的水资源优势,为迪庆藏区发展水电产业,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条件。“十七”大以来,迪庆立足州情,依托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规划流域,加快水电开发,水电产业蓬勃发展。 一、立足资源优势,培育水电支柱产业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迪庆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然而受地域条件限制,迪庆的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发展十分缓慢。解放初期,迪庆经济发展滞后,百业待兴,地方电力建设更是一片空白,各族人民仍然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用松明火把和油灯来解决生活照明。在拥有丰富水能资源的同时,人民却只能生活在黑暗中,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解放后,全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团结一心建设新迪庆,迈开了发展电力能源建设的第一步。此后迪庆州水电事业发展经过了五十年代的“夜明珠时期”,六七十年代的小水电发展时期,七十年代末至1990年地方电力较快发展时期。此时,全州各乡镇政府驻地及其附近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电基本得了解决。然而,全州水能资源开发程度还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在 “九五”期间,国家实施禁伐天然林,开劈新的财政来源,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州委州政府急需解决的燃眉之急。州委、州政府把水电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加以布局发展,明确提出“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思路,把开发水资源当作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迪庆水电有了较大发展。 到2000年,全州拥有水电站61座,装机容量达15.44万kw ,是“七五”末4.4 万 kw的3.5倍。以冲江河、螺丝湾电站为代表的州域水电能源供给体系初步形成,迪庆电力开始从自给到向省电网、滇西北电网送电,这是迪庆水电发展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进入“十五”后,州委、州政府高瞻远瞩,审势度时,确立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历史机遇,把水电产业作为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加以布局发展,明确提出“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思路,把水电业作为我州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迪庆水电进入了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水电产业蓬勃发展
进入“十五”以来,按照“统一规划,鼓励投资,形式多样”的水电开发思路,多措并举,促进水电产业发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各项措施。成立了州县两级水电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和水电开发办,负责全州水电开发建设工作。健全办事机构、明确部门职责,规范水电开发程序,做好水电开发发服务及监督指导工作。
(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水电运行管理机制。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时小水电开发。在规范水电开发市场的同时,加快水电企业体制改革,完善水电运行管理机制,培育有利于水电产业化发展的电力市场。遵循“加强、组建水电投资开发公司,规范、理顺电网公司,放活、放开发电公司”的原则,2004年全州水电企业实行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了“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我发展、管理科学”的电力市场,理顺了我州电力管理体制,打破原有的以行政区划为主的电力管理体制,确立了电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地位。全州实现了“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新秩序,为实施迪庆电、矿结合的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水电开发。相继出台了《中共迪庆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电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迪庆州关于加快水电产业发展的决定》,坚持“谁建、谁用、谁管、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开发小水电。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推进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多元化、多渠道筹资办电,鼓励和支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我州水电产业开发建设,切实加快全州水电建设步伐。有近30家企业进入全州水电开发市场,其中有国电、华能、滇能等国有大型电力企业,也有浙江欧能集团公司、康东利民公司等外来企业和本地私营企业。全州己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筹资办电的水电开发市场,水电工程开发项目遍布三县一区、二十多个乡镇。由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电产业的发展,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形成共识,各部门通力配合,目前己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动作、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四)统筹规划,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十五”期间水电产业发展按照“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开展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州情况制定出台了《迪庆州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迪庆州电力发展规划》、《迪庆州电网发展规划》、《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电开发市场的通知》(迪政发[2004]26号)等规范性文件,把好水电开发项目立项、设计、验收、管理“四关”,切实保障我州中小水电资源开发行为沿着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轨道推进。并按照省政府41号令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全州范围内开展水资源费征收工作,近年来,每年完成了近600万元水资源费征收任务,逐步推行了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五)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水电开发项目进度。自2001年以来每年州县政府拟定具体计划任务及时间进度安排,分解到各级、各部门,至水电开发企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在明确目标责任后,全州上下齐心协力,认真按照任务分解情况及所签订责任书抓好落实工作。全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州水电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中小水电水能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开发引导。避免水电开发一哄而上、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确保资源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各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前期工作力度,增加项目前期经费投入,做好各支流流域规划,切实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做到超前规划,建立项目储备库;为加快水电开发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明确职责,特事特办,简化水电开发项目审核工业、审批手续,为中小水电开发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县级开发项目由县政府或县政府所确定的项目建设单位筹集资金,由县级组织开发建设,州水电开发领导小组进行协调管理。州县两级根据资源所属管理权限有偿出让河流资源的开发权和经营权。对长期占有河流开发权,在规定时限内未开展工作的,采取收回开发经营权,重新进行转让的办法,严励打击圈占资源、倒卖资源行为,规范水电开发市场;为确保全州水电产业开发的健康、有序开展,州水电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水电开发项目进行实地检查、督促、指导,同时每年邀请州、县人大、政协对全州水电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由于组织服务到位,有力促进了水电工程投资进度,每年全州完成水电投资30多亿元,水电投资成为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水电投资对全州经济的投资拉动效益日益凸现。
(六)加快电源点、电网建设同步发展。随着电源点开发建设进程加快,用电需求量增大,电网建设越来越成为水电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迪庆地域辽阔,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电源点零散且规模小,加之电网规划滞后,投入不足,解决输配电问题成为水电支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环节。为促进电源点和电网同步发展, 2005年至2012年期间省电网延伸至香格里拉县城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香格里拉县至维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香格里拉县城至尼汝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香格里拉县城城至岗曲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州逐渐形成了220千伏线路为骨干、110千伏线路为主干的供电网络,余电外送能力将明显提高,逐步提升了迪庆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力供应市场地位,水电产业经济、社会效益正蒸蒸日上。在加快电力外送通对建设的同时,加快州内电网建设步伐,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农网一、二、三期改造工程和城网改造工程为契机,加快110KV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建设。通过努力,全州城网改造基本结束,农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羊拉、普朗铜矿110KV输变电工程。维西至其宗110KV线路、维西至托巴科输变电工程正建成投产。全州区域电网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电力输送通道建设逐步得到加强,城乡通电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供电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初步建立起政府监管下区域电力市场。
三、水电有序开发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州水电事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州内工业企业、宾馆饭店、建筑业、加工企业的不断增长,同时为迪发展矿业、旅游、生物制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总体目标和任务,高起点开发矿产资源,为走矿电结合道路打下了基础。 随着水电开发的不断深入,有力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突出。在经济效益方面,一是全州水电开发项目中的近80%位于农村能源急需、贫困人口多的山区,通过水电开发极大改善了当地能源条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二是对全州经济发展的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每年完成水电投资额占当年全州所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近50%;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解决了偏远山区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二是建设和完善了山区交通基础设施。三是创造就业岗位,就地消化了当地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当地群众收入;在生态效益方面,以电代柴,保护生态,效果明显,不少地方开始向“以电代柴,以林涵水,以水发电”的良性生态景观方向发展。
至2011年底,迪庆三县29个乡镇、182个行政村通电率达100%,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农户通电率达98%以上。全州总装机达 87.295万KW,发电量完成 22.5亿度。自水电开发以来,全州己投产运行的电站有45座,在建中小水电站29座,总装机为87.46万KW,己签订开发协议,正开展前期工作的中小水电站23座,总装机为80.72万KW,这些电站投产运行后,迪庆中小水电装机将达270万KW以上,随着“两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的推进,迪庆水电最终将达到1500万KW以上,真正成为云南滇西北水电能源基地,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主力军,有力促进迪庆藏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随着水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水电将成为从县到州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并为迪庆走电矿结合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铺牢基础。随着迪庆中小水电开发的兴起,必将为迪庆社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迪庆高原装点得更加亮丽、更加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