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山、下海、南迁,力破限电魔咒 风电南下,警惕“大干快上”
当“三北”(华北、西北、东北)风电基地如火如荼时,没人在意鸡肋般的南方风资源。现在,众多风电开发商、风机制造商纷纷南下跑马圈地,曾经在风能版图上默默无闻的南方省份正在变成中国风电开发的最前线。
这一次,一个个风车并没有再在北方地区竖起,而是转移到了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南方地区。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以“风花雪月”著称的云南大理,终于靠山头上不断竖起的风机坐实了“下关风”的称号。
按照2011年年底大理官方的说法,在这个被全国小资膜拜了一遍又一遍的旅游胜地,已建成投产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经占到云南省的六成。
不惟大理,就在昆明以东与曲靖相邻的石林、陆良一带,再以昆明为起点沿著名的滇缅公路往西,巨大的白色风机叶片、塔筒正在被运往一座座高山上。
云南,这个西南边陲省份,正低调地成为风电新核准项目冠军。
在国家能源局2012年度的风电核准计划中,云南省以22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2012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的增补风电核准项目中,云南一次获得17个项目、装机84万千瓦。
“仅增补的装机容量一项,几乎就等于到2011年底时云南省全部的装机容量了。”中国风能协会一位人士慨叹。
仅仅四年前,云南省第一座风电场才在大理大风坝建成。短短几年,云南全省投产的风电装机就有近百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了135万千瓦、开展前期工作的又有370万千瓦。
枯燥数字背后是一股日益高涨的风电南下风潮。低速风场的潮流不止涌动西南,也覆盖到了长江以南地区。很难想象,身处等级最低的四类风资源区的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能够成为中国风电开发的最前线。
以贵州为例,2007年贵州首次做风电发展规划时,认为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为20万千瓦,到了2011年,规划容量急速上升到了427万千瓦。同时期风电大省甘肃的并网装机容量也不过445万千瓦。(详见南方周末2011年11月17日《风电急“上山”》)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南部省区如广西、云南、安徽等省区,其风电装机与2010年相比已经翻番。与此同时,沿海新兴市场如山东、江苏、广东和福建的上年末装机已超过百万千瓦,跻身中国风电的第二梯队。
电力巨头“抢风”
和“荒漠、戈壁、大风车”既有印象不同,早年活跃在“三北”(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五大电力集团已开始纷纷南下淘金。
2012年8月,大唐新能源公布其中期业绩,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胡国栋表示,受限电政策影响,“公司主攻电厂建设已推向南方,而限电地区已开工项目将暂缓处理”。
在国家第二批风电拟核准计划中,大唐新能源获得1.2GW(吉瓦,即1000兆瓦)风电容量,其中仅有8%在限电地区,已完成的建设项目中,仅有不到15%位于限电区域。由于近年北方风电快速发展,电网建设滞后,难以消纳电量,风电厂屡被拉闸限电。
“我们未来将重点开拓两广、云南及福建等南方区域。”胡国栋表示,暂缓北方项目、向南方挺进已不是一家之选。
以云南为例,现在已有华能、大唐、华电和国电龙源等外来投资者在不断抢夺“资源好、电网结构好”的优势资源区,而具本地优势的中国水利水电十四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则早早圈定势力范围,并与云南县市一级政府签下意向性开发协议。
华电新能源前副总经理迟继锋介绍,华电在云南的投资力度较大,尽管目前只有5万千瓦并网、10万千瓦在建,但未来五年计划中的装机容量就达五六十万千瓦。大唐新能源副总经理胡国栋亦表示,大唐在云南有10万千瓦并网、5万千瓦在建,未来五年计划的装机容量也有60万千瓦。
抢滩者中,国电最为抢眼。国电龙源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到2012年底,龙源就会取代华能,以超过30万千瓦的投产装机,占据云南已投产装机的30%,坐上云南风电的头把交椅。
中国风能协会一位人士表示,早年间西南、中南被忽略,包含着对交通状况、投资收益率的悲观。但实际几个项目启动起来后,“大家发现风资源情况不错,大水电和大南方电网的输出能力又强,激发了各投资商的风电热情和竞争圈地。”
--------------------------------------------------------------------------------
“要么南扩,要么出走”
“道理很简单,北方的风资源再好,哪怕好到刮台风,发出的电上不了网也是白搭。”湘电风能副总经理龙辛一语道出南下之因。
自2009年以来“三北”地区愈演愈烈的弃风、限电,被认为是本轮风电上山、下海、南迁的直接原因。2011年,国家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限电达到顶点后,几大电力集团甚至出现了已通过核准的项目也暂缓建设的情况。
“限电影响太大,南扩的趋势很明显,几乎每家都在往南走,只是侧重的省区各不相同。”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谷日明分析说,因限电造成的经济效益变差,评价项目的眼光立即就会变,“没有别的地方去,要么往南,要么出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提醒说,南方风电开发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比北方更优惠的0.61元/度补贴电价。再加上低风速机型的研发、风电技术的进步以及机组价格大幅跳水,使得原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风场“变废为宝”。
事实上,从事关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数据看,南方地区并不会令投资者失望。
2012年6月,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加强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要求,将风电并网运行情况作为新安排风电开发规模和项目布局的重要指标,风电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的地区不得扩建规模。
其中风电年平均利用1900小时是公认的中国风电场发电盈利与否的分界线,而“三北”地区风电利用小时数均徘徊在1900小时左右。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南方地区。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1年风电年利用小时数平均为1920小时,其中,福建(3096小时)、云南(2440小时)、江西(2340小时)高居前三。
风机淘金
热闹的不止风电开发商,“追风”的队伍里,不乏风机制造商的身影。
2012年7月,华锐风电发布公告,将原计划用在大连、天津两地风电基地的募集资金,转至河北、云南和大同,其中云南楚雄的风电基地明确要重点生产适合高原风能资源特点的机组。
8月业界再传出消息,明阳风电与华能、国电龙源、大唐和中电十四局签订协议,共同开发大理六百多万千瓦风资源。
据了解,新兴的云贵地区风电开发中,风机制造商东汽、金风和运达进入较早,拿到的项目也多,南车、明阳、三一也有少量项目。
在2011年风电市场整体下滑的态势下,一些风电开发业主即便拿到了国家能源局的核准,也迟迟不肯建设。为了争取主动,湘电更积极地在福建、广东、山东和云南等地寻找机会,目前湘电的风机在福建使用最多。
从机型选择上,早期进入南方风电市场的机型与内陆并无二致。但高原、低风速风机要求解决空气稀薄、风速慢的问题,于是出现了更长叶片、更大扫风面积以应付发电出力不足的新机型。
在这股高原风电的热潮中,外资风机制造商也欲分羹。西班牙风电设备制造商歌美飒中国公关总监陈晓倩表示,目前歌美飒在福建向龙源等客户提供适用于低风速的风机,在云南还没有设备,但“歌美飒正积极开拓这里的市场,无论在设备提供或者风场开发方面”。
当然还有一部分风机制造商不满足于只做设备提供商,而以入股的方式进入南方风电场投资。以湘电风能为例,湘电风能副总经理龙辛介绍说,他们在郴州投资了一家风电场,已于2011年开始发电,“从运行情况看,湖南的风是差一点,但也可以。”
金风科技副总裁王相明表示,金风的风机以前集中在特许权招标项目的大基地中,随后的应用变得比较分散,不仅在南方的云南、江西,也分布在山东、陕西等地。“三北地区、南方对风机的机型要求不一样,针对不同区域要有适应性的产品。”
南下隐忧
在风电“十二五”规划中,风电战略从“大规模大基地”加上了“分布式、低风速和海上风电”,这对于南方风电无疑是个契机,但施鹏飞提醒注意,“南方风电从规划总量上还是小,未来五年70%的装机容量还是在北方。”
“风电市场最多是在向南方扩展,而非转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李俊峰说。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院院长方滔也不认为南迁会是个长期趋势。“从北方到南方,不要又走另一个极端,没必要鼓吹南迁,或许明年又有新趋势,南迁能持续多久,还有很多不可测因素。”
除可能的土地、开发成本、环境等诸多限制外,南方风电产业现在是“大而不强”,各开发商圈占资源的热情远大于实际建设的热情。
以云南为例,最早进入西南风电领域的是中国水利水电十四局等“坐地户”,但直到2008年项目才开展起来;广东明阳跟大理州签订了投资意向,但目前还没有实际项目;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察设计院除了已建设的几个风场外,还和地方政府签订意向性的协议,在业界人士看来,“没落实都不算数”。
“那些圈占四类资源区里都不算太好的地方的企业,也是寄希望于未来潜在的开发可能性。”一位发电企业人士表示。
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新能源设计研究所张怀孔是一位云南风电开发的参与者,多次参加省发改委的相关会议。“有序开发比较好,发改委层面不赞成一窝蜂。”张怀孔说。
张怀孔的理解是,当下云南风电突飞猛进,一则因为云南风电开发较晚、基数小,一则因为云南作为水电大省,有“风水互补”的优势,即每年10月至次年4、5月的枯水期恰好是大风季,空闲电网输送风电上网也有积极性。
“云南风电开发还有很多问题正在研究中。”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马晓佳不愿给外界留下云南风电“大干快上”的印象,措辞十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