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发展与保护争论中徘徊的怒江
2011-03-09 10:38:21 来源:云南电力网 作者: 【 】 浏览:77次 评论:0
 专家认为,怒江水电开发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充分利用怒江水能,开发水电资源,是改善怒江人民生存条件、脱贫致富、保护生态换将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缓解云南以至国家能源紧缺的状况。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云南省福贡县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28年如一日靠溜索横跨怒江两岸,为村民解除病痛的感人事迹。中央领导看到节目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中宣部、交通部和云南省把宣传先进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快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其实,邓前堆的心愿就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53万人民的心愿。

      贫困是生态恶化的根源

       2月27日,记者一行沿江而上到达了邓前堆的家乡福贡县。尽管出发前记者已对怒江的贫困状况有所了解,但还是被现实中群众生活的艰难困苦震惊了。“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过溜索、种地像攀岩”,走进怒江,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沉重。怒江州位于滇西边境,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以雄奇险峻的怒江大峡谷闻名于世,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绵亘数百公里,既造就怒江大峡谷的壮美景观,也造成峡谷居民行路艰难。“溜索”在一些景区被作为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而在怒江却成了一些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赶集、走亲戚、上学要溜索过江。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告诉记者,由于怒江两岸的农民居住分散,且没有资金修桥,溜索便成了当地百姓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前溜索是用竹篾或藤条编制而成,极不安全,现在政府用钢索代替竹索,并定期检查、更换,安全性大大提高。沿江的六丙公路是怒江州唯一的公路,同车的怒江州文明办主任曹荣春说,其实像马底村这样生活在江边,能够溜索过江的群众在怒江已经是比较好的了,大山里的人买一袋盐甚至要走一两天的山路,所以,当地的姑娘都愿意嫁到江边或者公路边的村子。“我们这里的小孩子从三四岁大人就教他们学会溜索,七八岁就要单独溜索过江上学,很危险,但没有办法。”记者了解到,目前怒江是一个没有机场、没有铁路、没有水运、没有高速公路的“四无”地区。“现在从州府六库到省会昆明,开车大约要八九个小时,我们经常是到省里开半天会,在路上来回要两天。”段跃庆说。

      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目前全州还有47.3%的行政村尚未通公路。30岁的福义才是怒江州泸水县洛本卓乡的村民,住在公路边的半山坡上,看到记者一行从唯一的山间小路气喘吁吁地爬上来很诧异,停下正在砌墙的手,直起身来看着我们。记者看到,他正打地基的新房是一厅两卧,旁边还有一座墙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的草房,透风漏雨,岌岌可危。经主人允许,我们进入草屋中,整个房间大约15平米,4口人居住,屋里几乎没有家具,光线极其暗。一只竹篮从房顶上吊下来,篮中放着一块腊肉,木门边堆放着十几斤红薯一样的东西。攀谈中,我们了解到,福义才的新房造价大概是三四万元,大部分款项是云南省实施“扶贫安居工程”的拨款,小部分是自己打工攒的,但由于自己没文化,只能干些力气活,收入很少。如果盖房的钱不够,就盖多少算多少,等有钱了再接着盖。

     记者在怒江看到,像福义才家这样贫困的家庭还有很多,甚至很多家庭更贫困。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全州还有贫困人口14.07万人(785元以下深度贫困人口5.8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5%,高出全国30个百分点、全省20个百分点。虽然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但致贫因素较多且复杂,返贫率高,稳定持续解决贫困问题难度极大。

      据统计,2010年怒江州城乡居民收入平均为2003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2。目前,全州还有61%的农业人口尚未解决安全用水问题,32%的自然村未通电,还有8.57万人需易地开发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有2.5万户贫困农户还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内。

     “想不到建州近60年了,怒江人民还如此贫困!想不到怒江的生态如此恶化!”这是所有到过怒江的人们共同的感受。

     段跃庆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怒江的扶贫开发力度,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投入资金有限,缺乏产业支撑等原因,怒江整体贫困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脱贫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月28日,记者从六库出发,举目怒江两岸,到处是光秃秃的荒山,恍惚间以为身在青藏高原,与心目中的“七彩云南”相差甚远。在陡峭的山坡上,一块块大小不等的耕地被外来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大字报”地。

      段跃庆告诉记者,怒江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6%,农民大多在陡峭的山坡上耕种,这就是为什么说“种地像攀岩”了。

      “由于有限的耕地承载了过量的人口,为了吃饭,老百姓只有靠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造成了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怒江州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赵振中说。

     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全州基本稳产农田只有4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8%,人均不足1亩,水利化程度只有18%,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据怒江州环保局调查,全州现有657个滑坡、泥石流点,有4万多人因安全隐患急需搬迁。
       另外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单一,老百姓只有靠砍伐树木来满足基本的燃料需求,全州仅农村生活用柴量就达每年300万立方米。

      记者从怒江州环境保护局了解到,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怒江州实行了最严格的政策,使得海拔2500米以上山顶区域的生态得到了完整的保护,2000米至2500米半山区的生态得到较好恢复,但加剧了20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人类活动,河谷地带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

      “贫困是破坏生态的根源。”局长侯新文说,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了过量的人口,如果水电还不开发的话,怒江人民会越来越穷,生态也会越来越恶化。

      “端着金碗讨饭吃”

     与怒江州整体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和旅游资源,“端着金碗讨饭吃”是怒江的客观写照。

      数据显示,怒江州拥有世界级的水电、矿产和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以上,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发电规模。此外,怒江已探明各种矿藏28种、280多个矿点,拥有占世界1/3的锌、1/6的铅。   同时,怒江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腹地,全州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58.3%,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说,水电、矿产一直被视为是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的产业,因此,怒江对这两大优势资源的开发进展缓慢。以水电开发为例,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规划在怒江干流上建设两库十三级的水电站,但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水电开发舆论压力下,计划被搁置,至今仍未启动。

       矿产开发也同样遇阻,兰坪凤凰山铅锌矿是迄今为止国内已探明的最大铅锌矿床,探明铅、锌金属储量1547.61万吨,一期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百姓增收、环境保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期开发相关准备工作于2006年启动,但相关部门出于环境保护等因素至今尚未批准。

      “开发进展缓慢,非但没有达到保护环境的初衷,反而给环保增添了很大的压力。”赵振中说,丰富的资源不能用,老百姓贫穷的面貌无法改善,只能把手伸向山林,导致生态遭到破坏。

      据怒江州林业局统计,从1998年,怒江就开始相继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全面停止了对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调减了木材生产计划和产量,压缩了自用木材采伐指标,将工作重点转入森林资源保护和公益林建设。经过10年的努力,截至2008年底,全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4万亩,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1263.8万亩,占全州林业用地面积的70.8%。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但由于天然林禁伐,地方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受到很大影响。”怒江州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蔡玉光说。

       据统计,1997年森林禁伐前,木材收入占怒江州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约30%,禁伐后,木材收入基本为零。怒江森林资源消耗量由1997年171.39万立方米调减到现在的63.41万立方米,商品材产量也从45.21万立方米调减到零,调减幅度分别达到了63%和100%。

      由于不能砍树了,又没钱买煤炭,沿江村民每年9月开始就要到江边捡一些上游冲下来的枯树枝准备过冬的柴火。段跃庆说,在国家尚未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条件下,“有树不能砍、有山不能动、有水不能用”,怒江人民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依靠,保护义务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在水电、矿产两大优势资源因环保而开发困难的时候,怒江的旅游产业急需大力发展,但落后的交通斩断了怒江发展优势资源的最后一线希望段跃庆说,怒江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解决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怒江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到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他介绍说,现在国家和省里对地方的资金支持主要采取“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形式,即有项目才会有资金,而两方面因素导致以怒江为代表的落后地区很难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

     一、在国家给予资金之前,地方先要进行大量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这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而极度贫困的怒江连前期投入的资金都没有,因此连获取国家资金的条件都不具备。

      二、项目资金往往是采取“中央投入一点,省里补助一点,地方自筹一点”的模式,要获得上级的项目资金,地方还得配套一笔,但怒江根本没有配套的资金,因此国家和省级的资金也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了。

     “为了保护环境,怒江的优势资源不能开发,老百姓就不能摆脱贫困,就必须刀耕火种,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怒江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段跃庆说。

     流域规划科学完成

      其实,党和国家时刻把怒江人民的生活和发展放在心上。

       在1958以来的50多年时间里,国家和云南省已开展了大量的规划、勘测、设计和科研工作,并于1959年完成了《怒江水力资源普查报告》。

     报告显示,怒江发源于西藏那曲安多县境内,穿越我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流入缅甸后称为萨尔温江,汇入印度洋,是一条较大的跨国界河流。怒江流经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市、临沧市、大理州和德宏州5个州(市)10个县(区)的37个乡镇。在我国境内,怒江流域面积12.55 平方公里,其中云南省境内2.19万平方公里。怒江干流长 2020公里,其中云南省境内619公里;怒江干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407.4兆瓦,其中云南省17100兆瓦。

      200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开发怒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国家计委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开展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工作。

      根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提供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显示,怒江中下游河段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供水、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2003年6月,水电水利规划总院编制完成《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规划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为21,320兆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从上至下规划的梯级电站及装机规划依次为,松塔、丙中洛、马吉、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光坡。其中云南省境内有11个梯级,总装机容量16,340兆瓦,年发电量约764亿千瓦。

     200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审查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资源统筹规划,项目有序开发”的原则,提出优先开发马吉、亚碧罗、六库和赛格水电站的“一库四级”方案,总装机容量7180兆瓦。

      2007年8月,经国务院审议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今后水电建设的重点是金沙江、雅砻江、怒江等重点流域”,并将怒江列为我国2020年前重点建设的水电基地。

      200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怒江水电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怒江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当地重要的资源优势。开发怒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意规划建设六库水电站,以一库四级为重点,完善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方案”。

      2010年6月24-26日,《怒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在北京通过了水利部主持的审查,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规总院以及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部门的代表和以及潘家铮院士等19位国内水利、环境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参加审查。在该报告中,已将促进移民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保护列为怒江水电开发任务。

      与此同时,怒江上、下游水电资源开发也陆续进行。

      公开的资料显示,怒江干流上游西藏境内河段规划了8120兆瓦水电装机项目,其中位于那曲地区的比如(1.6兆瓦)、查龙(10.8兆瓦)两座水电站已于上世纪90年代建成发电。

       怒江下游缅甸境内的萨尔温江规划了滚弄、塔山、上萨尔温、伟吉、大汶、哈吉等6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16156兆瓦。其中塔山电站已完成可研,并已开展现场前期项目施工;装机600兆瓦的哈吉电站由泰中缅三国联合开发,也业已完成可研报告和招标设计。

       谁为怒江的贫困买单

      然而,以六库电站为首的云南省怒江水电却因为发展和环保的争论迟迟不能开工。

反建坝人士认为,建大坝将导致怒江流域生态恶化、鱼类和生物物种减少、当地民族的生存环境会因此不断恶化、水电不是清洁能源、建坝对泥沙和河道都会产生影响等。

      但了解怒江的人们却认为,怒江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要脱贫,就要大力发展怒江、建设怒江。

     “优先的选择,是大力开发怒江的水电资源”。这是2005年何祚庥院士深入怒江考察后的感叹。

       何院士认为,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但是,不能为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发展。怒江水电开发,可以把群众从贫瘠的土地上迁出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可以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保护怒江的生态环境,让怒江人民加快脱贫的步伐。

      看到一路的艰难险阻,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烧山毁林、陡坡垦植,生存使许多群众还在陡于25度以上的坡地上耕种,甚至70度坡地也被开垦, 陆佑楣院士既心痛又心急,作为水电专家,他知道陡坡地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缺水少肥、产量极低、人均要5亩以上耕地才能保持基本口粮。而且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种上几年就要弃之,重新烧林、开垦新陡坡地;流域内人口不断增长,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而破坏的理由是为了温饱。

      陆院士认为,怒江有独特的气候,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优质,开发水力条件优越。水能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生态能源,它是以良好的生态、丰沛而高品质的水量作为基础的。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具有地形条件好、搬迁人口少、淹没土地少、开发成本低等特点。在当前的情况下,没有别的产业能够像水电能源产业这样可以尽快让群众摆脱贫困。充分利用怒江水能,开发水电资源,是改善怒江人民生存条件,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缓解云南以至国家能源紧缺的状况。

      人们的争论还在持续,面对与全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大的差距,耳闻淌金流银怒江水,端着金碗要饭吃的怒江各届领导班子却心急如焚,“滚滚怒江向南流,流的都是煤和油啊”。段跃庆说,怒江的开发不仅要站在怒江经济发展的高度,更要站在全国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他认为,某一专家只从某一领域看待怒江开发,有些人根本不了解,甚至没有到过怒江就道听途说地反对怒江开发,真是不知百姓疾苦。“争论是没有终极的,但怒江的发展不等人,谁为怒江人民的贫困买单?”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发展与保护争论中徘徊的怒江 责任编辑:jsj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阿海电站协调四川库区移民搬迁启动 下一篇白恩培:怒江大坝建设计划仍在进行..

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三江广告宣传qq:396628718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热线投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工作邮箱
Copyright@http://www.3j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920号 
电话/Tel:(0887-8229818 传真:0887-8229818  |  QQ:1677979020   
三江资讯打造三江区域权威资讯网络门户     
asp大马 asp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