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丽夺目的棕尾虹雉于空中滑翔,步履轻盈的赤斑羚跳跃岩壁间,性情凶猛的南峰锦蛇从灌木丛下匍匐而出,高山幽谷里绿绒蒿绽放娇媚之姿……
这些画面定格在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摄影师们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向世人讲述着永恒的“自然美”。
野生动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照片”,不仅有审美价值,更包含丰富的科学信息和数据,可用于记录、展示和保护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秉持这一宗旨,2008年,中国一群职业生态摄影师和专业自然保护工作者创建了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
“我们召集各领域、拥有良好生物学背景的摄影师们集体行动、分工拍摄,往往有更丰富的成果。”调查所负责人徐健说。生态摄影师们成立调查所的初衷在于寻找为媒体供稿之外更好的生存模式,因为“自然摄影费时费力,成果无法保证,国内很少有媒体愿意花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让摄影师在野外守候拍摄生物”。
2010年11月,徐健率领的调查队探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6天的等候,终于在柔和的夕阳下拍摄到河对岸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赤斑羚的身影。
除了耐心,这份工作还考验摄影师的生物学专业素养。IBE核心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的郭亮,主要拍摄鸟类。在林间走三四步就停下、环顾,再蹲下数分钟静若塑像,只为观察与拍摄鸟儿。这是郭亮工作时的写照。
他告诉记者,判断一只鸟的种类,主要看其大小、飞行姿态和行为,还要仔细观察体色和羽毛色,认真听鸟叫声。
IBE昆虫摄影师张巍巍,在今年雅鲁藏布大峡谷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中,行程400多公里,沿路寻找昆虫的合适生境,在国内首次拍摄到被称为昆虫中“活化石”的墨脱缺翅虫的生态照片。
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的主要技术方法有水下拍摄(鱼类)、灯诱拍摄(昆虫)、红外触发拍摄(鸟类和哺乳动物)、隐蔽帐篷拍摄和夜间拍摄等。工作环境多是自然保护区内人迹罕至之处。
3年间,这群大自然的“视觉记录者”,已经在云南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西双版纳、四川石渠等11个区域开展18次调查,拍摄了10多万幅精彩图片和大量高清视频素材。IBE已出版书籍《梅里雪山自然观察手册》、《广西西南喀斯特生物多样性》。
“用影像记录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不仅客观呈现,而且生动鲜活,易于传播,加深公众对自然的关注和了解,这对促进自然保护有重要意义。”徐健说。
2010年,IBE在云南和北京举办了“云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摄影展”,参观者积极性颇高,不少观众表示,“从来不知道云南有这么多、这么漂亮的野生动植物。”这更坚定了IBE摄影师们继续用镜头记录“自然美”的信念。
(编辑:剧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