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随便往里装。如何做加法,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方面给出了答案。创新创业、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11个方面,成为重点做加法的领域。
毫无疑问,这次助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行动指南,受到了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据中青舆情监测室对互联网+等新闻热词的监测发现,相关微博998条、论坛1461篇、博客422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102篇;新闻报道1870篇。
国内舆论普遍认为,互联网+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而是代表了一种技术革命的方向与潮流,加与不加由不得你我任性,而是谁抓住了机遇谁受益,谁旁观谁落伍、落空。
互联网发展新潮流势不可挡
几年前,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无非是IT界玩的小把戏,折腾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带来了各行各业的巨变以及压力与焦虑。
一位在省级政府工作的公务员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移动互联网这个东西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去拥抱移动互联网,不知前途有多远大;不拥抱这个新鲜事物肯定落伍,与社会发展脱节。中青舆情监测室的统计数据也佐证了这个观点。在网络互动空间上,有33.5%的人认为,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有一部分人对互联网的发展持有不确定性观点。
不少人表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发展模式,正在以颠覆性的思维重塑经济和社会结构。80后、90后在工业化模式下接受教育并发展多年,当越来越多年轻化互联网“原住民”出现时,我们必须先颠覆自己,抓住互联网发展新潮流。
《中国电子报》等媒体刊发有关作者的署名文章说,“互联网+”将为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进行自我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互联网+”通过跨界融合不同产业,培育出新产品、新业态。
来自微创新学院的专家表示,那些把互联网创新当作“狗皮膏药”的企业肯定行走不长。相反,只有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危机状态下的绝地反击的企业才能够转型成功,坚持下去就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说,落实“互联网+”,既是广泛采用互联网技术,提质增效的过程,也是基于平台数据驱动,进一步优化甚至重塑企业价值链、生态链的过程。
“互联网+”脚踏实地才不会落空
当然,国家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以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都在思考,有什么样的优势与积累能够去对接这个加号,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曙光高级副总裁聂华以该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联合进行研究的“地球数值模拟装置”项目为例说,“互联网+”可以有很多的想象空间,但是想加在一起也并不容易,需要一个合作机制,以及大家共同合作的意向与动力等。
聂华等专家希望籍此项目探索出有效的“+”机制,实现以问题驱动的一种新的创新机制。事实上,社会上很多行业的重大难题,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破解,来获得更大的突破。
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最终能不能实现?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监测,也有28.4%的舆论对互联网+的落实情况感到担忧。一部分人陈述自己的态度时表示,互联网+的这些领域,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希望在这些领域不是空谈;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一旦出错就可能是“满盘皆输”的败局。
期间,也有媒体的报道指出,互联网+在许多地方仍然只是一个口号,要真正普及到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任重道远。
不过,新华网等网络媒体的署名文章则认为,“互联网+”时代大门开启,包括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在内,社会各界都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科学有序地推进“互联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构筑新优势和新动力。
“让互联网+从抽象概念变成具体行动。”中青舆情监测室认为,当务之急是,有关各方要研究透互联网+的顶层设计,认清大方向,把握好节奏,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行动计划和落实方案。
同时,要互联网+脚踏实地,只有努力将“互联网+”行动变得实在、有序的举措,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让公众有现实“获得感”与更多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