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这便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云南迪庆锅庄舞的赞誉。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迪庆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舞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锅庄舞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锅庄舞是随着迪庆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迪庆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迪庆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
莲花生大师的诞生 》、《 建立桑耶寺 》、《金碧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地此》、《丰收呀丰收》等 。跳这种舞时
,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
,松柏与鹦哥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犹如雄鹰展翅。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
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迪庆锅庄舞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