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无可奈何地遭遇着同样的市场尴尬:一方面是在国内国外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收获无数赞誉;另一方面,是在与国内外大片共舞的主流院线里遭遇冷场,票房惨淡。即便如此,写了30多年乡土文学的哈尼族作家存文学依旧对云南电影的未来信心满满,他认为,“只要打好了民族文化这张牌,我们是可以拍出世界性的电影的。”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似乎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回首一看,列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几部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电影。在整整沉寂了近半个世纪之后,21世纪初才又出现了由我省作家孟家宗担纲编剧的被合称为云南三部曲的《花腰新娘》《诺玛的十七岁》和《红河》,但却没能逃脱“叫好不叫座”命运。即便如此,已年逾六旬的哈尼族作家存文学依旧执着地从事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的创作。在他看来,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电影创作的一个宝藏,也是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示的优秀文化。但电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作者要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深入体会一个民族的生活、性情和灵魂,而非猎奇式、模式化、表面地对所谓“民族元素”进行加工。
电影节上云南影片大放异彩
2010年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来自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基夺洛村的傈僳族姑娘娜真叶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同台的范冰冰,就连评委会主席吴宇森看完电影也流下了眼泪。让这名来自大山里的孩子站上颁奖舞台的,是由存文学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碧罗雪山》。这一年,《碧罗雪山》一举夺得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等4项大奖,并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学习对象,在北京百老汇剧场放映时场场爆满,其小说原著也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在欧洲发行。
2013年底,同样由存文学担纲编剧的反映云南佤族生活的电影《阿佤山》再次登上星光大道,斩获英国伦敦第五届万象国际电影节“优秀原创故事片奖”、“最佳民族电影奖”,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等多个奖项。在巴黎连续3场的放映会上,法国观众给出的评价是:“这是我们继《五朵金花》之后,看到的中国最漂亮的电影。”
存文学说:“《碧罗雪山》不光是一部原生态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捍卫,在一种强力的内压下,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肯定。”“无论小说还是电影,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对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的关注、理解和思考,如何让故事更精彩、如何通过镜头叙事把故事讲好是需要我们不断琢磨和探索的,但其内核一定是关于精神和文化的东西,比如《阿佤山》中老者对毁坏、对生命体现出的山一般的包容,这种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东西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也可以作为经典世世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