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迪庆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获得解放。195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州40多年来,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大道上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1992年起,迪庆藏族自治州所属三县先后对外开放;199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迪庆召开扶贫现场办公会;199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暨第二届滇藏川青毗邻地区文化艺术节期间向世界郑重宣布:人们寻觅已久的人间仙境——“香格里拉”就在中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1999年,迪庆“香格里拉”机场通航;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03年,省政府迪庆现场办公会召开,会议原则同意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规划了迪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121项,计划总投资174.51亿元。这一切,无不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迪庆的亲切关怀,凝聚着迪庆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迪庆州委、州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五”完成情况 “十五”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初步完成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第一步阶段性目标,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十五”时期,迪庆州经济总量连续跨过10亿、20亿两个台阶。全州经济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各州市及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前列。2005年,全州完成生产总值27.98亿元,是“九五”末的3倍多,五年年均增长21.5%;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774元增加到2005年的 7727元。经济效益持续好转,地方财政总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9亿元,年均增长18.9%。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5:21:44调整为“十五”末的19:38:43,完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增长强劲、服务业不断壮大的良好态势。新型工业化进程得到明显加快,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双增长。旅游、水电、矿业、生物资源开发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矿电结合有了新突破,四大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支柱产业成为支撑和带动全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60万人次;矿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4%以上;水电产业累计实现利税超过5000万元,新增在建水电装机翻一番,新增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511公里;生物产业总产值超过6亿元,累计创汇2500万美元。松茸园区、绿色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藏秘等一批生物资源开发龙头企业健康成长,青稞基地、蚕桑基地、药材基地、葡萄基地和核桃基地初具规模;畜牧业产值突破2亿元,年均增长9.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3.3%上升到“十五”末的46.27%;城镇化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迪庆州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迭创新高。可以说,“十五”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间,全州累计农业支出1.8亿元,比“九五”增4倍。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年产品销售额达2.7亿元。农业总产值由“九五”末的46401万元增加到“十五”末的74951万元,年均增长10.06%;畜牧业产值由13560万元增加到21741万元,年均增长9.7%。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力度,五年累计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11.6万人(次),劳务输出收入21739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734元提高到1425元,增长94.1%。“十五”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7亿元,实施了10578户、52890人的安居工程,34个重点村扶贫项目、6个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项目成效明显,115个特困自然村安居温饱工程和民族特困乡综合扶贫开发项目取得了实效。在统计标准提高的情况下仍减少贫困人口60150人,有效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基础。
四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期间,迪庆州始终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思路,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和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对交通、能源、市政、旅游以及农林水的投入。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5亿元,是“九五”累计数的2.81倍,年均增长32.6%。五年改造公路1438.4公里,新增公路里程781公里,建设油路1121.79公里,22个乡镇已通油路,新建、改建通村公路391公里,全州已有172个村委会通了公路,通村公路率达97.1%。新开通了迪庆至拉萨、成都、广州、上海等9条航线,五年累计旅客吞吐量80.9万人次,年均增长31%。把三县一区中心城市和重要集镇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加大了建设力度,对维西保和镇、开发区和香格里拉县城的重要节点进行了景观改造。同时还特别注重城市建设风貌和特点。城市供水、道路、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镇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邮电通讯发展迅速,全州电话综合普及率由“九五”末每百人5.4部上升到“十五”末每百人10.6部,移动电话达到10.3万门。通过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网改造、饮水安全、退耕还林、农村节能等工程,使农村基础设施继续得到改善。
五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五”期间,迪庆州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州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扶贫、再就业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普九”攻坚和“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迈上新台阶,“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五年累计教育投入1.4亿元,改扩建校舍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119所农村中小学学生食堂,改善了2.1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的食宿条件。2005年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42%,比“九五”末提高了19.6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2.13%,比“九五”末提高了31.13个百分点。
通过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等项目,全州广播电视覆盖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75%。群众体育和民族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不断进步,在省级以上大赛中共获得21金、24银、22铜的良好成绩。
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公共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治工作有序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基层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五年累计投入7561万元,全州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和预防保健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十五”期间,共投入科技发展资金1400多万元,比“九五”增长近3倍,科技进步对全州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由“九五”末的37%提高到2005年的42%。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0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