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中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2010年国家在怒江上设立的唯一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目的是保护怒江的特有珍稀鱼类种质资源,重点保护鱼类7种,分别是贡山裂腹鱼、贡山鮡、短体拟鰋、缺须盆唇鱼、云纹鳗鲡、怒江裂腹鱼、半刺结鱼。另外还有其他保护物种角鱼、巨魾、扁头鮡、短鳍鮡、长丝黑鮡、黄斑褶鮡、突吻沙鳅、怒江间吸鳅等8种鱼类。现将7种重点保护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作简要介绍,有助于大家对保护鱼类的识别。
1、贡山裂腹鱼,俗称江鱼。属鲤形目、鲤科 、裂腹鱼亚科鱼类;是怒江中上游特有鱼类,仅分布怒江上游。主要形态特征:体延长,侧扁或略侧扁,背、腹缘均隆起,腹部圆。吻钝圆。口下位或次下位,马蹄形或弧形;下颌外部无角质部分,内侧有薄角质;下唇不发达,分左右两叶,表面无乳突,两叶前部不联汇,无中间叶;唇后沟中断。须2对,发达,约等长。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具锯齿;背鳍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略前,位于体之中点。臀鳍后伸刚达或不达尾鳍下缘基部。尾鳍叉形,叶端尖或略钝圆。身体背面及侧面被细鳞,胸及腹面裸露无鳞,仅腹鳍起点处有稀少鳞片。腹鳍基外侧各有一很小的腋鳞。肛门一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鳞(19-27枚)。侧线完全,直或在背鳍前的体侧略下曲。肛门紧靠臀鳍起点。体背侧蓝灰色,大多散布有不规则黑斑;腹侧银白色。喜栖息于干流水流较平缓、多沙石的江段。福贡到贡山江段4-5月繁殖,雄性吻端具有发达的追星。
2、贡山鮡,地方名:扁头鱼。分类地位:鲇形目、鮡科。怒江特有种,主要形态特征:背缘微隆起,腹面平直。背鳍前纵扁,往后逐渐侧扁。头平扁,前端楔形。吻端圆。眼小,背位,距吻端大于距鳃孔上角。口大,下位,横裂,闭合时前颌齿带部分显露。前颌齿带中央有明显缺刻。唇后沟不通,止于内侧颠须的基部。口的周围密布小乳突。鼻须刚达眼前缘;颌须末端钝圆或具尖突,超过胸鳍起点,但不达鳃孔下角;外侧须几达胸鳍起点;内侧须稍短。脂鳍后端不与尾鳍连合。臀鳍起点距尾鳍基等于距腹鳍基后端。胸鳍刚达腹鳍起点。腹鳍不达肛门。肛门距臀鳍起点显著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微凹。周身灰色,无黄色斑块;腹部灰白略带微黄。尾鳍黑色,中央有一黄斑。生活在多石的主河道和溪流,水势湍急。主要摄食水生昆虫。怒江特有鱼类,分布于怒江上游八宿以下到怒江中游干支流。
3、短体拟鱼妟 ,地方名:方头鱼、扁头鱼。分类地位:鲇形目、鮡科。主要形态特征:背缘拱形,背鳍起点处为身体最高点,向前、向后逐渐下弯;躯体前段略纵扁,后段略侧扁;腹面平直,自然状态时自吻端腹面至尾柄下缘均平贴同一平面。头较大,前端楔形。吻端扁而宽圆。眼小,背位,为皮膜所盖,使眼膜模糊。口下位,较大,横裂,闭合时前颌齿带部发带宽,也分左右两块,互相紧靠。唇后沟相通。下唇发达而宽阔,后缘中央有3个缺刻,把下唇分为左右两叶及中央两叶。鼻须短,远不达眼前缘;颌须末端钝圆,几达鳃孔下角;两对颏须均短。鳃孔下,下角与胸鳍第五至第七枝鳍条的基部相对。背鳍外缘微凸,起点在胸鳍末端垂直上方之前。脂鳍较低,基部较长,后端虽不与尾鳍连合,但界线不甚清楚。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远不达肛门。尾鳍略凹。吻端腹缘及颌须腹面有羽状皱褶,与下唇联合形成身体的吸着中心。下唇两侧半游离,不与颌须基膜直接相连。侧线平直,不甚明显。周身灰色,腹部略淡。尾鳍中央有一块轮廓不清的黄斑,偶鳍边缘灰黄。这样的体色与栖居环境十分调和,即使在浅水中也不易识别。平时生活在石缝或匍匐石面,利用其铲形齿刮铲附着生物为食,其中尤以各种硅藻为多,兼有少量摇蚊幼虫。5-6月繁殖,卵径较大,可达4mm。分布于贡山到泸水县跃进桥怒江干支流,跃进桥以下未有发现。怒江特有种,其他水系无分布。
4、云纹鳗鲡 ,别名:暗色云纹鳗鲡,俗称蛇鱼。分类地位:鳗鲡目、鳗鲡科,主要形态特征:体延长,蛇形,前部圆筒,尾部侧扁。头较大,稍平扁,吻端圆钝。背鳍起点在鳃孔后上方,臀鳍起点与背鳍起点间的直线距离小于头长,胸鳍较小,腹鳍缺失。肛门紧邻臀鳍起点,背鳍、臀鳍发达,与尾鳍相连。体被细长小鳞,每小群由5-6个小鳞平行排列构成,各鳞群互相垂直交叉,呈席纹状,埋于皮下。侧线孔明显。生物学特性:为降河性洄游鱼类。生活于江河干、支流的上游,常栖息于干流、溪流等的急流下的乱石洞穴中,多在夜间活动。性凶猛。4-5月从越冬场所出来,在干流、较大支流觅食,10月后蛰伏于江河干支流越冬。繁殖习性:为河海洄游产卵鱼类,性成熟后洄游到印度洋产卵。分布于六库以下江段干支流。已列为濒危鱼类。
5、怒江裂腹鱼(怒江弓鱼),俗称怒江江鱼,分类地位: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主要形态特征:体延长,侧扁或略侧扁,背、腹缘均隆起,腹部圆。吻钝圆。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口下位,横裂。下颌前部有狭长的月牙形角质部分,前缘锐利,弧形或近横直。下唇发达,下唇在下颌角质部分之后呈一连续横带,表面密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下段为硬刺,后缘具10-20枚锯齿(小标本刺强,锯齿完整;大标本仅基部为硬刺,锯齿细弱);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直上方或稍前。臀鳍后伸达到或几乎达尾鳍下缘的基部。尾鳍叉形,末端略尖。身体背部及侧部被细鳞,胸及前腹面裸露无鳞,自胸鳍末端或更后的腹面始有鳞片。腹鳍基外侧各有一明显腋鳞。肛门一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鳍(约23枚)。侧线完全,近直或在身体中部微下曲。身体背部蓝灰色或青蓝色,腹侧银白色,各鳍皆为橙黄色,个别标本体背侧散布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食物以藻类(硅藻、蓝藻、绿藻等)为主,兼食水生昆虫,摇蚊幼虫,枝角类,水蚯蚓,有机碎屑,螺类等。怒江中游至下游云南龙陵县三江口均有分布,东风桥以下主要为小个体,无性成熟个体。
6、缺须盆唇鱼 ,地方名:油鱼,分类地位:鲤形目、鲤科 、 野鲮亚科。主要形态特征:体近筒形,尾部略侧扁,腹面扁平。吻圆钝。吻端无珠星。吻皮边缘布满微细乳突并分裂成流苏。下唇宽阔,形成一圆形吸盘,后缘薄而游离,中央隆起,为一轮廓不清的肉质垫,缺乏马蹄形隆起皮褶,其前缘变厚,成一条横向突直,前缘与下颌之间以及后级与肉质垫之间均有一浅沟相隔。吻皮止于口角,不与下唇相连,与下唇的侧叶有一缺刻相间。无须。眼小、上侧位,眼前隔微隆起。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臀鳍距尾鳍基大于距腹鳍起点,后伸不达行鳍基。腹鳍末端超过肛门,距臀鳍比距胸鳍为近。胸鳍末端钝,远不达腹鳍。尾鳍分叉,末端稍钝圆。侧线平直,向后延伸于尾柄正中。喜栖居于清水小河,伏居岩石间隙,刮食岩石表面的硅藻和摇蚊幼虫。繁殖季节为5月。云南特有种,珍稀鱼类,以被国家列为易危动物。仅分布于怒江水系,
7、半刺结鱼,别名:六库结鱼。分类地位:鲤形目、鲤科、 鲃亚科;怒江特有珍稀种类。形态特征:体延长而侧扁。吻钝圆,鼻孔离眼较离吻端为近。眼侧上位,眼间隔宽。口次下位,深弧形,下颌之间有一缢痕。下唇具雏形的中叶,两侧的唇后沟就在中叶的后缘相通。须2对,吻须与口角须几乎等长,末端达眼中央的垂直线。口角须超过眼后缘的垂直线。鳃膜在前鳃盖骨后缘的垂直线上连于鳃峡。其间距小于眼径。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有一半以上分节柔软,仅前部骨化而较硬。臀鳍将达尾鳍基,起点距尾鳍基近于距腹鳍起点。腹鳍不达肛门,相距2个鳞片。肛门紧接臀鳍起点。胸鳍末端尖,距腹鳍起点1个鳞片。尾鳍深分叉,末端尖。鳞片大,在腹鳍基有一发达的腋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均具鳞鞘。侧线略下弯,向后入尾柄的正中。鳔2室,前室膨大,后室细长。腹膜茶褐色。胸鳍、腹鳍、臀鳍略带浅红色,体色灰白,体侧上方各鳞囊基部有黑斑。生活在干流水潭、洄水处。濒危种。分布:六库江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