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初秋的怒江,千山起伏,树木葱茏,大峡谷风光美不胜收。9月2日至3日,带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殷切关怀,由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田学斌率队的国务院调研组一行六人不辞辛劳,深入我州泸水、福贡两县,就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
2日下午,调研组在六库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州委书记童志云关于我州州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等有关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帮助下,怒江进一步确立了以民族团结和谐为核心,以扶贫和产业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和人才为基础,以生态和开放为保障的发展思路,全州呈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优势资源难以转化为优势产业,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干部、教师、医生等人才难以留住,怒江仍然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发展最滞后的地区之一。童志云说,希望国家能进一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基础设施、产业、社会、民生等方面推动怒江加快发展。调研组表示,就我州在汇报中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将会结合此次调研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与我州进行反馈和交流。座谈上,调研组还就我州“索改桥”工程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发展等问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
3日一大早,冒着淅沥的小雨,调研组一行从六库出发至福贡,沿途深入泸水县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白族乡,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等地,实地察看中小学校、村卫生室及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2年建成的泸水县称杆乡拉古瓦底桥是一座柔性吊桥,调研组一行走上吊桥,向陪同人员详细询问周边村民生产生活以及吊桥修建时间、使用和维护等情况。当了解到拉古瓦底桥的建成使周边村民的出行更便利、生活越来越好时,调研组充分肯定了我州“索改桥”工程取得的建设成效,认为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条件,为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希望州委、州政府继续加快推进“索改桥”工程建设,尽全力解决群众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努力改善“路通桥不通”的现状。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州已先后将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的18对溜索改建成了吊桥,有效缓解了两岸36个行政村群众出行难问题。
泸水县洛本卓白族乡金满村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是勒墨人传统民族歌舞保留较多、较完整及自编自导勒墨民族歌曲最多的村,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千支脚落地”房群,于去年4月被评选为“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调研组一行走进金满村,走访慰问了村里的两名困难村民,给他们送去了大米、棉被和慰问金。在金满村万俄组孔扒金老人家中,调研组一行与老人促膝而坐,亲切地与老人握手和交谈,鼓励老人要克服困难,搞好生产,争取脱贫致富。
在与金满村干部交流时,调研组指出,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发展的基础、环境、条件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异,建设中要创新发展模式,依托现有村落格局和地域优势,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其成为民族文化浓郁、生活富足的特色村寨。
村卫生室运行情况如何?乡村医生的工作情况怎么样?调研组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了金满村卫生室。在村卫生室里,从医36年的老医生保干光正在忙着给病人看病。“老医生你辛苦了。每天来看病的人多吗?现在卫生室里有什么困难?”“只有我一个人医生,每天来看病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有时候病床不够我就把自己的床位让出来给病人住。”保干光医生向调研组坦言。
“村卫生室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体系的网底,村医是维护农民健康的生力军。”调研组强调,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人才引进、培养、帮扶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待遇,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调研组十分关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情况。调研组来到全省24所省定民族试验中学之一的福贡县民族中学,一边参观教学楼、宿舍、食堂,一边向学校负责人了解学校教学设施配备、工勤人员数量、师生比例、少数民族比例等。针对我州寄宿制学校规模小、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人才缺乏、工勤人员不足等问题,调研组强调,发展教育是改变怒江州贫困面貌的治本之策,必须加快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资源和工勤人员配置,加快现代化教育发展步伐,着力培养民族人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我州共有中小学校290所,其中寄宿制学校191所,寄宿中小学生53167人,寄宿学生比例为79.8%。为加快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至2018年期间,国家将投入5.4亿元对我州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进行改造。
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省公路局相关领导,州委书记童志云,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卢文祥,州政府秘书长张泽鸿,州民宗委、州教育局、州交通运输局及各县党政领导陪同调研。
怒江大峡谷网 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