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整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没有可为集体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没有可收益的集体项目,没有项目的启动资金,就不会有集体经济,更无从谈起集体收益。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有下蛋的母鸡哪里会有蛋炒饭吃?”的确,解决好初始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空壳村”才能上项目,谋发展。强基惠农“合作股份”这一举措的实施,一抓抓到了问题的根上。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农业建设工程中投入大量资金,但往往是资金一杆子到了项目,是赢是亏没有人管,项目最终是“活”是“死”也与先期投入的成本无关。强基惠农“合作股份”改革亮点在于用“活”这些钱。
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下,项目资金是可以转化为发展资本的。对于使用资金的项目,在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利益共享。规定各级各有关部门投入到村且能够转化为村集体资产的项目和资金可作为合作股本;村集体所有的固定资产、土地、林地等资产资源经营权进行评估折价后,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可作为合作股本;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合作股份”的来源渠道,但不得通过借贷、举债等方式募集“合作股份”,从源头上保证和规范“合作股份”来源。
通过整合资金项目,盘活资产资源,找准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村级组织整合优质资源投入到合作社、企业等农村经营主体中,确立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关系,合理确定利益分配方式和经济、民事法律关系,降低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市场风险,提高了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
全省各相关部门结合自己的工作范围和特点,先行先试,努力寻找实施改革的有效方法。省委组织部与省信用联社在年初收集并调研了各县(市、区)“红色信贷”需求情况,并结合州市组织部意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制定了2014年发放“红色信贷”10亿元的计划任务。计划任务制定严谨、落实到县,既保证了全省步调一致、共同推进,又明确了各县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截至今年5月末,16个州、市全部开办“红色信贷”业务,已累计发放“红色信贷”4.66亿元,共计扶持农村6863名党员群众创业致富,人均增收约1.5万元。“红色信贷”作为创新研发的支农惠农金融产品,将“红色名片”与信贷产品有机结合,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五大特色”,切实起到了鼓励创业、帮扶群众的良好效果。
整合了资金,还应整合资源。新平县平甸乡桃孔村蔬菜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就是因地制宜利用6个闲置烤烟育苗钢架大棚入股育苗的低成本项目。强基惠农“合作股份”鼓励凡是村(组)、社区自有的土地、林地等资源,“五小水利”工程、局部性公路设施、农业服务配套设施、乡村集贸市场、闲置厂房或科技活动室、文化活动场所等集体资产及其使用权、管护权收益,经全体村民同意后可折价入股。通过就地取材、就近盘活,使大量投入农村所形成的“存量”资产、闲置浪费的资源被有效激活,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有力杠杆。这样的整合扩大了去年底提出的“红色股份”的外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真正的“合作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