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州的藏族农民企业家斯那定珠,帮助乡亲们告别了封闭贫困的生活,使家乡优越的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峡谷深处走出来的致富能手
斯那定珠出生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的巴拉村,这个藏族村落位于巴拉格宗雪山脚下,隐藏在与世隔绝的峡谷深处。
虽然有着雄奇壮美风景和良好生态环境,但是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巴拉村的发展十分滞后。村民阿兵介绍说,以前村民出行只能走悬崖峭壁上的人马驿道,走出村子要整整两天,有的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峡谷。
“十岁以前没穿过鞋子,光着脚板跟大人去打猎。”45岁的斯那定珠对以前的艰难生活记忆犹新,他在13岁那年走出家乡到省城昆明闯荡,在修路工地上卖过苦力,在木材加工厂做过工人。
有了一点积蓄后,斯那定珠开始做生意,到香格里拉县城开餐饮企业,开办迪庆州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20多年,斯那定珠积累了数千万元资产,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致富不忘乡亲,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先富起来的斯那定珠总是惦念着自己家乡,他说:“我一个人过上好日子了,乡亲们还困在大山里,不通电不通路,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我会过得幸福吗?”于是他暗下决心:要为家乡做点实事,改变家乡封闭贫困的面貌。
修一条公路通往外界是巴拉人许多年来的梦想。他也在考虑:倾尽个人财产给家乡修一条路划得来吗?路修通了以后村民靠什么致富?迪庆旅游业的兴起打消了他的疑虑。
2004年9月,从香格里拉县尼西乡上桥头村通往巴拉村的公路破土动工。这段约28公里的路程既是香格里拉大峡谷的景区公路,也是巴拉村和沿途四个藏族村庄的致富之路。在悬崖峭壁上修公路,难度之大显而易见,以至于斯那定珠的亲戚和朋友都觉得他疯了,有人说他最终会倾家荡产。
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和监理,各个环节的招标工作他都事必躬亲,务求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省建设资金。在资金困难时,为使公路建设顺利进行,斯那定珠不得不忍痛卖掉了在县城经营的餐饮企业和五金机械门市部。
2008年1月1日,巴拉村迎来历史性的一刻:实现通路、通电和通电话。巴拉村老支书拉茸七林介绍说,这一天村民们载歌载舞隆重庆祝,给斯那定珠献上洁白的哈达,激动的村民不停地拉着电灯开关,有人打电话给远方的亲人报告这则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一刻,斯那定珠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2009年6月底,巴拉村公路主体部分铺成了柏油路。如今从巴拉村到县城的时间,由以前的3天缩短到1个半小时;很多村民在工地上打工,每户年收入从以前一两千元增加到约3万元。斯那定珠告诉记者,这条路使5个村庄告别了封闭和贫困,修路共花费8000多万元,而他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
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迪庆旅游业迅速兴起,大量海内外游客来到迪庆寻找最后的世外桃源和人间圣境。斯那定珠意识到这是巴拉村跨越发展的机遇。
1999年底,斯那定珠注册成立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对巴拉格宗景区开发建设的历程。
从2003年开始,景区进入正式建设阶段。除了通往巴拉村的公路,景区内还建造了一座藏式风格的酒店,修建了几公里长的峡谷观光栈道。目前景区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景区已于2007年9月开门营业。
迪庆州旅游局局长阿哇说,旅游业是迪庆州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之一,景区开发重点是探索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之路,应具备生态保护、旅游展示、环境科普教育和社区群众受益四种功能。
斯那定珠告诉记者,他的公司聘用了120多名员工,大部分是当地居民。近期景区将实施二期建设工程,包括一座四星级酒店、景区环线公路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等。他对记者说:“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梦想实现了,现在我有了更大的梦想,就是要把家乡打造成国际级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把家乡的美景展现给更多的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