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风风火火闯九州。”今年4月6日,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8名布朗族莽人青年,通过当地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后,满怀信心地唱着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走出大山,奔赴广州和杭州务工。这是久居深山、很少与族外人交往的莽人村突破“零参加培训、零外出务工、零家庭收入”的起点。 目前,他们月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用上了手机,言谈举止等综合素质也明显提高。莽人青年罗自金请前来看望自己的老师捎带1000元钱给其父母时说,“如果我们不是通过政府组织培训,大胆地走出家门,肯定没有今天的好光景。”
省农业厅有关领导介绍,“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工作,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高度常抓不懈。许多地区像金平县一样,利用服务和技能培训这“两盏灯”,点亮了农民的打工路,更点亮了农民的增收致富路,不少返乡农民工则带着信息、技术、资金和项目回乡,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点亮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三盏灯”。
服务和技能培训这“两盏灯”,让我省这些镀过“金”的农民工身价倍增,收入增加。近年来,全省农业、人保、扶贫、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依托“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示范性培训项目,积极落实“百万民工培训计划”,不仅使农村劳动力由“十五”期间的单一流向广东,逐步向沿海地区、内陆省份和国外转移,还培育出了诸如临沧保姆、镇雄保安、“金花”家政、剑川木匠、鹤庆银匠、宣威建工和佤乡艺人等一大批独具地方特色和社会影响较好的劳务品牌。
“十一五”期间,我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90万人,比“十五”末期增加298万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530万人,比“十五”末增加380万人;农民创业人数达36万人,比“十五”末增加16.6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50元,比“十五”末增加502元。本报记者 尤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