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11月1日电(记者叶书宏 赵燕燕)一年前,阿根廷政府开始实行外汇管制,企业和个人储蓄购汇被严格限制,市中心换汇点门可罗雀无汇可售,昔日在市中心聚集的黄牛也没了踪影……一年来,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美元荒”,而阿根廷人平日对美元的“偏执”,也如同退潮后裸露在海滩上的岩石,再度呈现在媒体的话题榜上。 阿根廷历史上,恶性通胀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社会财富之上,作为价值标定物的美元早已成为阿根廷人保值的重要工具:政府发行的美元公债更受欢迎,房地产市场用美元定价成交,农产品期货市场保证金用美元支付,农民卖掉收成后把比索换成美元,汽车销售市场用美元支付可享受更高折扣,而10个阿根廷人就有8个在国外拥有美元账户……
据美国财政部统计,阿根廷4010万人口人均持有1300到1700美元,是世界上除美国之外人均美元持有量最高的国家,而邻国巴西人均持有量只有6美元。多数阿根廷人尤其是中产阶层在取得比索收入后习惯性地购买美元存在国内或国外银行,仅在金融体系开放的邻国乌拉圭,阿根廷人的美元存款总额就高达260亿美元。
在阿根廷,电视、报纸、广播、网站、兑换所、银行橱窗……随处可见美元牌价,每天关注外汇牌价已成为阿根廷民众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民众财富的实际价值,很多重要交易也都以当天美元兑比索汇率定价。连普通百姓都明白,如果当天美元兑比索汇率大幅波动,那么经济肯定是哪儿出了问题。
阿根廷菲特咨询管理公司经济学家马蒂亚斯·卡鲁加蒂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外界可能认为阿根廷人对美元过于偏执,实际上是历史上不断重演的恶性通胀,让人们形成这样的习惯。人们试图找到能够保值的工具,如同房产一样,美元相较于其他工具更具保值能力。”
阿根廷高通胀和比索贬值呈现周期性规律。特别是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政府对美元储蓄和债务强制实行比索化,民众对本国金融系统的信心一落千丈,但由于阿根廷人在投资方式上简单到近乎懒惰,囤积美元就逐渐成为民众对抗本币贬值、通货膨胀和清偿风险的首选工具。
“阿根廷人一生中都带着对美元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储蓄和大额交易只能用美元,比索只是用于日常开支的第二货币,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这种观点,并非政府外汇管制下一种临时反应,更不是外界所认为的对美元‘病态的偏执’”,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心理学教授乌戈·马里耶唐对记者说。
如果不是国际金融危机,或许阿根廷人依然可以延续自己的理财习惯。受危机影响,阿根廷外资流出严重,该国外汇储备加速“失血”。加之部分重组外债到期付息,政府偿债压力骤然增加。在此背景下,阿根廷政府自去年10月31日开始了延续至今的外汇管制。
选择美元是阿根廷人在不确定经济环境中的理性回应,但是一旦形成经济、文化甚至心理上的依赖,将对本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经济学家卡鲁加蒂认为,“从经济和文化层面看,一个对自己货币没有信心的国家,又如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阿根廷周期性危机有其经济结构和政策上的原因,但民众对美元的依赖也是重要因素。”
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9月15日在美国乔治敦大学阿根廷研究论坛开幕式上承认,“从文化角度看阿根廷已经是个高度依赖美元的国家。”基于此,政府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同时,大力宣扬发起针对美元的“文化战争”,其主旨是提升人们对本币的信心,转变部分行业的美元交易方式,逐步消除民众对美元的依赖。
在马里耶唐看来,政府的做法可以理解,但阿根廷人对本国货币缺乏信心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曾经被伤害过”。他说,阿根廷政府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采取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找到遏制通胀继续攀升的有效途径,同时扩大与外界的贸易以增加贸易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