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普日果萱 念新洪)“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近日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议。对照标准,有人觉得很具体,也很切合现实;有人则吐槽“标准”太高,根本无法实现;更有人表示惭愧和无奈,现实压力让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逐条做到。
“百善孝为先”,其实标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存有一颗孝顺的心,并尽自己所能付诸实际,让父母从心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年轻白领:想孝顺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记者在采访调查时发现,绝大部分年轻白领都认同“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表示要努力孝敬父母。
但是按照新“24孝”的标准,杨瑞就变成了一个“不孝子”。在昆明工作的杨瑞和在湖南岳阳的父母相隔两地,只有放长假时才能和父母团聚,几乎是一年一见。
杨瑞上大学便在昆明,毕业了就留在了这个城市。“平时工作很忙,连跟父母通电话的时间都很少。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赚钱,让在老家的父母生活的好一点。以后一定要把他们接到身边,我很怕‘子欲孝而亲不在’这种悲剧发生在我身上。”
对于新标准,很多远离家人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有相同看法,“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了他们普遍的观点。在昆明一家国企工作的欧阳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对像我们这样在外发展的人来说,这几乎成了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
老人:要求不多 希望儿女多陪陪自己
“这24条标准好是好,但儿子工作太忙,肯定不能要求他每一条都做到”,浏览过记者提供的新“24孝”行动标准,70岁的范大爷笑着摇了摇头,儿子在昆明的一家企业工作,周末也经常要加班,有时候忙起来反而要做父亲的帮着做饭干家务。范大爷说,也不要求儿子做什么,“只希望他跟我多沟通,大事小事都和我说说”。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老人中,半数以上都跟范大爷一样,只希望儿女多陪陪自己、在精神上给予安慰,而并不做更多的要求。此外,因为身体机能日趋衰弱,“在有病痛的时候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成为老人们在“希望子女多陪自己”之外提的最多的一点“要求”。
对于24条行动标准本身,有老人认为只要有孝心就成,没有全部做到也没关系,从山东来看女儿的朱大爷和老伴告诉记者,来昆明的这一个多月里,女儿陪着玩遍了民族村、世博园、石林等各个景点,就是相隔两地的时候,女儿也每天都来电话,让两位老人觉得很贴心,“女儿做得已经够多了,很孝顺!”还有老人觉得24条标准并不是对每家的父母都适用,“学上网这条就不适合我”,70岁的李阿姨说,自己年纪大眼睛不好,不想看电脑屏幕,“就是儿女愿意教,我也不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