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致命毒蘑菇就连专家都难辨 吃菌有风险辨别需谨慎 (五)
2013-07-25 11:22:52 来源: 作者: 【 】 浏览:0次 评论:0

稀褶黑菇

机理——致命的亚稀褶黑菇

专家纷纷将焦点聚焦在亚稀褶黑菇上,它和几乎无毒、可以食用的稀褶黑菇均被称为火炭菌。二者外形惊人地相似,连专业人士都不易辨识,但亚稀褶黑菇却有剧毒。

王树坤,玉溪市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科主任技师,每次当地有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出现,一般他都会参加。 “往年野生菌中毒也有,但是像今年这种多个家庭集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中毒,而且还是同一个品种引起的,以前还没出现过。”王树坤说,往年,玉溪市食用野生菌中毒,量最大的是牛肝菌,“但是这次基本上没有人吃牛肝菌中毒。根据我们现场调查下来,这次引发中毒的,很明确的就是火炭菌、背土菌、皮条菌这三种菌。截至7月17日,38例中毒病人中就有29例很明确是火炭菌中毒,3例是背土菌中毒,6例是皮条菌中毒。”

但此次华宁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火炭菌食用后中毒发病率之高让当地医疗、卫生人士惊诧,“29人食用29人病,中毒率100%。”

王树坤介绍,火炭菌又包含两个品种,稀褶黑菇和亚稀褶黑菇。“关于这两种菌的毒性,我查了下资料,亚稀褶黑菇是毒蘑菇;稀褶黑菇民间有食用、也有中毒、有死亡,但是中毒的比例是非常小的。”

王树坤查阅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网站上一篇关于亚稀褶黑菇中毒机理描述的论文,日本学者Takahashi A等人于1992、1993年从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中先后分离出6种苯醚类化合物,毒素A、B、C、D、E、F,通过光谱和化学方法其结构也被查明,其中毒素A、B、C、D在体外白细胞中表现为细胞毒理活性。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门研究毒菌的研究员杨祝良在闻悉此事后,综合食用火炭菌和出现横纹肌溶解等现象,也将元凶对准亚稀褶黑菇。

通过杨祝良的介绍,记者联系上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作红,他和张平、张志光同作的论文《我国南方地区1994-2012年102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调查与分析》尚未正式发表。

“误食毒蘑菇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该篇论文介绍,我国野生蘑菇资源丰富,估计有3800种以上,其中有毒蘑菇近500种。陈作红等三人通过对我国南方地区1994年-2012年所发生的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102起中毒事件中,有852人中毒,死亡183人,病死率21.48%。其中13.73%中毒起数、10.33%中毒人数和24.59%死亡数是由亚稀褶黑菇所引起。

102起中毒事件中,经宏观、显微观测或者分子生物学ITS序列分析,共鉴定出毒蘑菇种类17种,其中鹅膏菌属8种;红菇属3种,分别为: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点柄臭黄菇(R. senecis S. Imai)、日本红菇(R. japonica Hongo);其他6个属各1种。

这17种毒蘑菇中,可导致死亡的种类有9种,其中7种的病死率在10%,属剧毒种类,而这其中就包括亚稀褶黑菇。而在这17种毒菇食用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的,也只有亚稀褶黑菇。

2005年-2007年,在日本由于误食亚稀褶黑菇发生了3起导致6人中毒4人死亡的事件,为了寻找致死毒素,Matsuura等学者以小鼠毒性为筛选模型,开展了亚稀褶黑菇的毒素分离,并于2009年找到了致死毒素,称为环丙-2-烯羧酸cycloprop-2-ene carboxylic acid化合物,该毒素能引起横纹肌溶解,对小鼠的致死剂量为2.5 mg/kg体重。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41388752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昆明15岁少年制作《下雨天,昆明..

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三江广告宣传qq:396628718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热线投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工作邮箱
Copyright@http://www.3j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920号 
电话/Tel:(0887-8229818 传真:0887-8229818  |  QQ:1677979020   
三江资讯打造三江区域权威资讯网络门户     
asp大马 asp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