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强心针”:再就业特区政策
2004年,《东川再就业特区优惠政策实施办法》的出台,促成大批企业入驻东川,缓解了迫在眉睫的当地就业问题。
炎炎夏日,行走在35摄氏度高温的东川城区,火辣的阳光很快让人汗流浃背。即便躲在风扇狂转的房间,热浪也让人心情烦躁。身在工厂林立、烟尘四起的东川四方地工业园区,这种焦虑和烦躁更甚。
63岁的徐桂英老人面无表情地坐在自家的小饭馆前。20年前,她到这个距离东川城区13公里的地方开了一家饭馆。10年前,当地政府在那儿新建了东川历史上的第一个工业园区,她家的饭馆位于于园区正中。
7月24日,已到中午饭点,但饭馆的10多张饭桌上没有一个客人。昔日工业园区红火时,她家饭馆能日进数千元;最近两三年,对东川的一项优惠政策即将到期,企业停产、撤走,她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在以铜为核心工业的东川,东川矿务局的破产产生了大面积的连带效应。矿山商贸、粮食流通企业和地方其他企业大量关门、破产。资料显示,2003年东川区共有国有、集体企业57户,但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东川区的失业总人数达12864人,还有近2万名城镇居民生活困难,1/4以上的城镇人口靠低保生活。2002年7月15日和8月8日,大批失业者上街游行,300余人到公路和铁路上静坐,整个东川与外界隔绝了整整3天,影响到整个东川的社会稳定。
在此背景下,一项惠泽东川的政策开始酝酿。
2002年8月底,时任云南省省长徐荣凯在视察期间,提出在东川建立“特区”的设想,并计划在东川建立一个“零税区”,以极优惠的条件吸引外资到东川兴办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解决东川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同年10月8日,东川拟订《昆明市东川区国家级再就业工程示范区初步方案》。经多次修改后,向云南省政府上报《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东川再就业工业特区的请示》。
经过一年的调研论证,政府再次肯定了“资源问题仅是东川问题的一部分,就业岗位的严重不足影响到人的生存,才是其最主要的矛盾”。并基于此,提出了全国首创“再就业特区”的解困之策。
2004年4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创立东川再就业特区。特区内实行优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省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以特殊的税收、土地、工商管理、劳动就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产业项目,促进东川“工业兴区”。
当年9月,《东川再就业特区优惠政策实施办法》出台。此举成了东川“涅槃重生”的重大转折点。
根据这个《办法》,符合享受特区优惠政策条件的企业和经营者,增值税、消费税等主要税种,实行从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五年全免;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五年内减半征收。
资料显示,10年来,云南省、昆明市累计奖补特区企业527户次,累计兑现奖补资金总额超过10亿元。
但是,这项影响整个东川发展的优惠政策现在即将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