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成败取决于第三次产业重组
中国的经济形势似乎已经严峻到了不得不调整的转折期了。瑞银预测中国经济下半年还将放缓、部分行业将明显出现破产潮的话音刚一落下,7月10日中国海关公布进出口增速罕见“双降”,6月出口同比下降3.1%,为17个月以来首次负增长。与此同时,社会零售增速从2011年前的15%以上水平到去年的14%级别,再到今年前半年的12%级别;去年新“四万亿”的投资驱动效应不过半年时间,远不及金融危机时的“四万亿”。
三驾马车跛足前行之势,足见财政政策的效果已经日渐式微。而先前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更已经让中国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成为高杠杆运行下的债务爬虫,房地产资产泡沫、地方债务高企和企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结构性难题。
在最新公布的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大陆的非金融上榜企业的杠杆率为4.42倍,而美国同行则仅2.79倍。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除中国外的欧美日三大经济体企业去杠杆化都已经完成。今年3月末,美国非金融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1.8万亿美元,日本私营企业的现金和存款更是达到225万亿日元(约合2.4万亿美元)。
而中国企业的债务杠杆,无论渣打银行还是海通证券都估计,2012年末已经占GDP120%,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曾指出2011年这个数字是107%,但已经远超过OECD90%的警戒线。
每次债务危机下,产业重组似乎都是必然的出路。改革开放后,继1990年代国企“抓大放小”和十一五期间“国进民退”之后,在中国企业债务位居全球前列和全球产业分工向发达国家回流的当下,第三次产业重组的时机或已到来。尽管前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利润同比依然在增长,但如果以2011年5月为基础,两年来平均增速仅为0.6%;而今年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中98.5%来自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四大行业。与此同时,十几家金融企业占据了全部上市企业利润的50%以上。
国家对行业准入的限制、企业高杠杆率,以及产业利润的高度集中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度畸形化的表现。
这显然与2006年国家实施的“七大行业绝对控股,九大行业相对控股”的政策分不开。国有资本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绝对控股,对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九大行业相对控股,但今年1-5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63.9亿元,同比仅增长3.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96.9亿元,同比增长17.9%。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毛利率不足6%,而标普500企业的股本收益率2012年超过了17%。这足以可见,尽管国有企业占据了相对优势的资源乃至大部分贷款资源,但在利润总量占比份额和增长速度上都比不上私营企业,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目标将很难实现。
实际上,第三次产业重组已经拉开序幕。2012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规模创下近6年新高,交易规模由2007年1034.7亿美元增至去年的3077.9亿美元,累计增幅达19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投资金额也从2008年的103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652亿美元,5年增加5倍。而201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3.6万亿美元,中国仅为509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还是负3240亿美元,这显然与滞后的资本输出管制有关,而高达GDP近3倍的货币存量急需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化解。中国如何适应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趋势向中上游移动,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对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和金融支持上公平待遇,将成为中国经济去畸形化、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