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州境内居住着的民族就有26个之多,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就同一民族而言,也因居住环境的不同,生产工艺条件有别,审美情趣各异而使各支系的服饰千姿百态。其中藏民族服饰文化最具特色。迪庆藏族服饰在整个藏区独树一帜,不同地域、年龄、季节和场合穿的服饰就达上百种。另外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服饰也极具古朴神秘的特色。
一、藏族服饰
藏族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基本特点是肥腰、长袖、大襟。男子一般着数件右襟齐腰短衫,称“对通”。短衫高领镶金边或银边,钉银毫或铜质圆扣。喜欢层次重叠,艳色醒目。与之相配的是外套圆腰开右襟长袍,叫“楚巴”。穿楚巴时先将衣领顶于头上,腰间以一根长带束之,然后伸出头来。前摆讲究平直,后摆以折叠垂直为美。平时喜欢袒右臂,行路和劳作时则两袖结扎于腰间,如拜会贵宾或朝佛时,必须把双袖套上表示恭敬。各种精美的佩刀、吊刀及其他饰品也大多系在腰带上。年长者头戴金边毡帽、呢礼帽,青年人则喜戴高筒狐皮帽。靴鞋以乌拉靴、长统皮鞋、金绒藏靴较普遍。长裤筒塞入靴筒内以彩色靴带束紧。
妇女服饰有以下几种:
流行于德钦境内的:外穿宽领无袖长袍,内穿长袖衬衫,料子为丝绸或茧绸,腰束绸带,再系一幅色彩艳丽镶金丝缎的围腰,藏语叫“帮典”俗称“牛肋巴”。长袍喜用黑色、褐色,老年妇女也穿带袖氆氇长袍。女子成年后开始妆饰发辫,较华贵的头饰是缠“帕乌”(用红、绿毛线将长发捆扎后,再用银簪固定成三角形的发形)。还佩戴耳环、项链、“噶乌”(佛盒)和银腰带。十分典雅俊秀。
流行于中甸高原地区的:身穿蓝色长袍,叉口镶黑色金绒边,束紧身腰带,前摆及脚,后摆垂直折成瓦式,外着坎肩,坎肩右襟大多镶金银艳色的花边,喜用绣花硬领,佩带银扣。下着长裤,系白围腰,背披方型纹氆氇或缎面白羊皮披肩,藏语叫“赞拉”。着红毕叽云头鞋。头梳两辫或三辫发,披在肩后,末稍缀红头绳掖在腰带下端。少女多戴红绒护耳帽或黑绒鸦嘴帽,佩上蓝色或蓝色布额巾。已婚妇女多以红绸布包头,有的戴筒金边帽。显得雍荣华贵。
流行于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区的:下身着曳地百褶裙(塔城一带为黑色或蓝色,奔子栏、尼西及拖顶多用白色),其特点是飘逸、舒适、大方。上身普遍穿一件丝绸领挂,外套一件绣着长寿图、永恒图案等的丝织坎肩,以红珊瑚为衣扣,不用高领而用银环扣挂于领口。腰系一条真丝或毛织白花彩带,头围一条红色茧绸帕子。尼西妇女的长裙褶缝都用黑线镶边,前后各有三组(一组两条、带长二尺),黄色皮绳飘带,与奔子栏等地都不同。迪庆金沙江沿线妇女服装、兼有藏族、纳西族古典服装的特色,具有古色古香之美。
流行于中甸东旺、格咱一带的:上段为紧身窄袖燕尾领口,领口及胸襟用金丝缎或彩色图案绘成,衣袖肘部镶三色绒布圈;下段为百褶裙,裙影摇曳,如孔雀起舞,婀娜多姿。
位于中甸县城东部的尼汝村,妇女服饰独具特色。上身穿深红的金绒或丝绸对襟衣,袖口镶金边或黑丝绒对衬,下身袍裙为绿色,下摆和两侧镶有黄、蓝、粉红、深红等颜色的布条和花边,头戴高筒金边帽,肩披七彩氆氇,“帮典”围腰,佩戴上各种银首饰,更加鲜艳夺目。尼汝妇女服饰,受邻近牧区和坝区藏装的影响,选料粗细兼容,风格阴柔与阳刚并畜;色泽冷暖对比突出,在其他地区实难寻觅。
近年来,藏族妇女服饰有了明显改变。特别是青年妇女,多穿各色料子新式长裤、尼龙丝袜和各式皮鞋,有的以手表代替银镯,服饰更加艳丽多彩、琳琅满目。历史上笨重的装饰品,已不多见了。
妇女佩戴的首饰:嵌有玛瑙葱玉的金制、银制耳环(纳龙);雕着十二属相、宝塔或其它图案的佛盒(噶乌);串有玛瑙、珊瑚、玉石的项链串珠;附着铃串、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的银腰带;还有被称为“恰玛”、“桑司杜拉”等佩饰以及束发的银簪;戴银手镯、银戒指或金戒指。
藏民族爱银,不仅因为银是名贵之物,更有其历史和宗教的原因,白银被视为圣洁、吉祥、高尚的象征。银主要是用来制作装饰品,如佛塔、佛像、佛龛、佛器、护身佛龛(噶乌),手镯、耳环、腰带,以及银包木碗、银刀、银针线筒等等,不下二十种,至于生活中的银饰品,则数不胜数。在银饰工艺制作上,吸收了白族、纳西族、汉族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银饰艺术。
二、纳西族服饰
州内各地纳西族服饰,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建国前至建国初,中甸县三坝乡纳西族传统服饰,衣料多为麻布。男子衣为大面襟短上衣或长衫,着宽脚裤,裹绑腿,赤脚或穿草鞋(一种粗糙的形状象“鸡腿”的山草草鞋),也穿钉鞋钉的牛皮鞋或布鞋。青年男子腰束用粗毛线织成的宽腰带,壮年者、老年男子系羊皮烟肚兜,女子身披揉制的公羊皮,所披的羊皮,四肢形状尚保留,服装外喜佩戴打火链、腰刀及各类银器和兽骨。角、爪等。男子头戴毡帽和金边绒帽,有的则打包头,妇女穿白麻布衫或金绒对襟长衫、镶花边白麻布裙,腰束白花带,婚后编发盘辫,富裕人家头戴圆形银饰。披羊皮披肩。
中甸县金江乡、虎跳峡镇纳西族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服饰大同小异。女穿棉布对襟长衫,着坎肩,穿长裤,系百褶围腰,披缀有圆形饰物,经精心裁剪、挑绣的蛙形羊皮,圆形饰物俗称“星宿”。羊皮有披带,以白色为底色,多绣以蓝色或黑色图案。男子一般穿汉装。
维西县纳西族服饰,历史上受藏族服饰的影响,男穿有领大襟外衣,穿宽裆裤,裤长至膝,小腿打羊毛布绑腿,头戴毡帽或狐皮皮帽,外穿楚巴藏式长袖长袍或系羊毛织的带子,脚穿带扣皮鞋或布鞋。女穿无领大襟宽袖短袄,外套红色坎肩,下穿长裤,系长裙,右侧系一绣花针线包。中老年妇女头上缠黑帕子,青年妇女缠红帕子,穿绣花鞋,佩戴各类首饰。民国以后受丽江纳西族服饰影响,具有丽江纳西族服饰特点。德钦县纳西族服饰受藏族影响,和藏族服饰基本相同。
三、傈僳族服饰
迪庆境内傈僳族服饰大致相同,自织麻布是傈僳族传统的主要衣料。男子上着棉麻纺条花上衣。女子上穿白边上衣,男女都着大襟卦衣。男子下身着大裆裤,女子下着百褶裙,以裙代裤。百褶裙分两种,即长裙和短裙。长裙拖到脚面,短裙及膝。有的在裙外面再系上风格独特的刺绣围腰,着短裙则要裹上绑腿。男性头戴羊毡帽,形状有船形和圆顶宽帽沿两种,有的男子和女子绕黑色套头。维西傈僳族男女都喜欢斜挎缝制精细,刺绣精巧的花腊扁(挂包)。所有成年男子都有喜欢佩带砍刀、右腰挂熊皮箭包、臂夹弩弓的习惯。建国前,无论男妇均跣足。建国后,大多数傈僳族穿胶鞋、凉鞋、皮鞋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传统的自织麻布衣料已逐渐由棉、呢绒、绸缎、化纤等布料所代替。
维西叶枝一带傈僳族男女都喜欢穿齐腰长衫,头戴黑色羊毡帽,女帽用铜、银和海贝装饰。妇女特别善于装饰,而且非常鲜艳美观大方。年轻姑娘耳戴小铜环,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用海贝、碧玉、彩珠等相配作横竖交错的头套的装饰。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等为饰。有些妇女还喜欢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有的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钻以小圆孔。男女老少喜欢戴铜手镯。
维西塔城、其宗和巴迪,德钦的霞若和拖顶,中甸上江、五境和洛吉乡的岩洛村的傈僳族,有的男性穿藏式上装“对通”,有的改穿藏装。妇女也有改穿藏装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提高,傈僳族青年男女,日常喜欢穿汉式流行时装,傈僳族的服饰更加绚丽多彩。
四、彝族服饰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着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珠镶绣而成,华贵美观。姑娘头上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彝族男子多穿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一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彝族语称为“子尔”。外面裹以长达丈把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为“英雄髻”。男女统一服装有单披毡、双披毡、“瓦啦”(羊毛布披风)、毡袜等。
五、普米族服饰
建国前境内攀天阁、菊香等地普米族服饰保持民族传统较多。儿童服饰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大多赤足。成年男子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腰带用羊毛织成,两头绣花。膝以下用布或毡裹腿,腰佩刀,赤足或夏穿草鞋,冬穿自制的牛皮鞋。头包帕或戴毡帽,近年流行礼帽。
妇女服饰则丰富多彩,穿大襟短衣,着百褶长裙。春秋穿夹衣,用灯芯绒缝制,领子和衣边镶嵌金银边子,称:金边“衣服”。喜欢用自纺自织的羊毛彩带束腰,背披羊皮。梳两股发辫,天蓝色或黑色布包头。少数妇女在头上坠红、白料珠,胸前佩“三须”或“五须”银链,富裕者坠银环,项挂珊瑚、玛瑙串珠,节日或婚礼穿彩鞋或猪皮鞋。
六、白族服饰
白族男子有的打头套,有的戴黑、蓝、灰色的线帽。上身穿一件或几件对襟汗褡,外套马夹或羊皮褂。下穿青、蓝或黑色土布大摆裆裤,脚穿布鞋,夏天多穿草鞋。已婚妇女戴头巾,以丝线勾边,5—17幅重叠戴在头上,未婚妇女头巾稍短,一般只戴2幅,发辫扎红头绳或红丝绸绕在头上。上身穿右衽长衫,下摆稍过膝,袖窄而短,外罩红或紫红色坎肩,腰系白布围腰。已婚妇女围腰用蓝布或黑布,身披纳西族七星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