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一切都要做到"最精确可靠"
2010-09-17 23:32:1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 】 浏览:286次 评论:0

专访:一切都要做到“最精确可靠”

    ——访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

资料图片:图为丁肇中。

    资料图片:200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海外人才回国观礼团和优秀留学回国人才代表团成员。这是胡锦涛同美籍华人、著名科学家丁肇中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

    新华网美国波士顿9月16日电(记者周效政 任海军)对74岁的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来说,“丁老”这一表示其德高望重的称呼似乎不那么“中听”。

    “不要叫我‘丁老’,叫我‘丁教授’就好了,”丁肇中15日在其位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公室里一上来就笑着纠正了新华社记者。

    对很多在他这个年龄的科学家,特别是与他具有同样声望和成就的科学家而言,退休或退出科研一线是普遍选择。但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教授仍奋斗在科学界的最前沿,领导着他40年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挑战——阿尔法磁谱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这是我40多年里遇到的难度最大的实验,甚至比当初为我带来诺贝尔奖的发现J粒子的实验还要困难得多,”1967年就开始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丁教授如是说。

    丁肇中是阿尔法磁谱仪项目首席科学家,麾下云集了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科研人员。发现J粒子的实验花了丁教授不到两年的时间,而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已经让丁教授及他领导的国际团队奋战了15年。

这一精密设备的主要设计目标是探测大爆炸后产生的两朵“乌云”——反物质和暗物质。阿尔法磁谱仪1作为磁谱仪原型,曾于1998年升空10天,而阿尔法磁谱仪2已在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组装完毕,并于8月底运往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预计将于明年2月由“奋进”号航天飞机运往国际空间站,成为空间站今后近20年唯一的科学实验。

    丁教授目前位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楼已基本人去楼空,研究人员已经前往日内瓦或佛罗里达为阿尔法磁谱仪2的升空做最后的准备。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阿尔法磁谱仪2升空前,丁教授的团队仍然不会轻松。事实上,在丁教授的团队难得有轻松时间。

    “去年,我取消了团队每个人的圣诞节和新年假日,并要求他们放弃大部分周末。当然,作为团队负责人,我肯定以身作则,”丁教授谈到这一点时更多的是自豪。

    他说,即便阿尔法磁谱仪2在空间站安顿好了,整个团队也不要奢望有任何松懈。“我们的团队将很快转移到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在那里,我们将随时监控磁谱仪的运行,分析数据并作必要的调整”。

资料图片:2007年9月7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来到东南大学AMS-C实验室进行学术指导,其间丁教授自然流露出的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给所有在场人员留下深刻印象。(余萍 摄)

…………………………………………………………

    在丁教授眼中,优秀科学家的共性是:工作勤奋——经常不分昼夜,不畏困难。但更重要的特征以及他挑选研究伙伴的重要标准是,敢于挑战多数意见、挑战现有知识以及拥有发现看似不可能现象的信念。

    在阿尔法磁谱仪项目中,丁教授就发现了他的很多中国同事——包括大陆和台湾的同事,就具有上述优点。

    参与项目的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通过独特方式设计的永磁体解决了无法将大块磁铁运上天的难题。台湾的中山科学院也完成了“不可能任务”——为阿尔法磁谱仪项目设计出了运行速度比美国航天局现行系统快10倍的电子控制系统。

    “我的中国同事们对项目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丁教授评价道。

    在两小时的采访中,身着西服、打着蓝色领带的丁教授语调温和,介绍起阿尔法磁谱仪项目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是不是觉得丁教授很平易近人?”采访间隙,丁教授的一名助手问记者,“不过他对研究中的错误可不会是这个态度。”

丁教授介绍说,项目组大约每3个月开一次会,每次100多位科学家作报告。

    “迄今没有一次会议是‘和平会议’——几乎每次会议都充满了争论,”丁教授说,“我从未因做得好而表扬过项目中的任何人,我只挑错误,要求修改或重来。”

    丁教授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事是确保仪器在太空中工作正常,因此,一切都要做到“最精确可靠”。

    “这个实验,花了15年时间,估计今后再不会有我这样‘傻’的人再来重复做一次我这样的实验。”丁教授说,“因此,这项实验没有错误的容身之处。任何错误都会对国际科研领域的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如果仪器在太空中能正常工作,我就认为是成功,”丁教授说,“对项目的发现来说,对某一种可能的期待可能会导致研究出现偏见,但磁谱仪在太空中的发现都将是新的,因为它是太空中第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采访结束后的闲聊中,丁教授的妻子苏珊·马克斯告诉记者,教授“从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家人相处,好在孩子们由衷钦佩并理解父亲的工作。

当记者问到丁教授在阿尔法磁谱仪成功后是否有退休计划时,丁教授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将头转向了妻子。“我想,我需要从苏珊和(儿子)克里斯托弗那里得到许可,开始研制阿尔法磁谱仪3。”

    随之而来的是教授夫妇爽朗的笑声。

    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记丁肇中和他的中国团队

    巨大磁体上太空,不可能。

    “中国制造”,不可能。

    美国恢复发射计划,不可能。

    太多的不可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和他的磁谱仪项目团队都经历了,但他们始终坚持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很多人当初认为不可能,但我们做到了!”丁肇中说。

丁肇中简历

    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早年在中国上学。1949年随其父去台湾,1956年去美国。1959年密歇根大学毕业。1960年、1962年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由福特基金资助在日内瓦的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讲师,1965年至1967年任助理教授。1966年在联邦德国汉堡任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小组负责人(他后来发现J粒子用的新探测术是在汉堡试验成功的)。1967年至196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197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会员。除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外,主要还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和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汉堡)工作。

    1975年以来多次应邀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1977年秋,在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在德国汉堡进行的MARK-J实验。1978年1月,中国10位物理学家到汉堡,参加了MARD-J实验的国际合作。此后先后有一百多名中国物理学家和研究生到他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在L3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数据分析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占有一席之地。1992年7月4日被中国科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获1996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3年4月18日担任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60年他与美国人凯·路易丝·库恩尼(Kay Louise Kuhne)结婚,生有两个女儿。(来源:新华资料)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诺贝尔奖 丁肇中 责任编辑:仲舷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纪念九一八事.. 下一篇我国1亿城乡居民重复参保 财政补..

推荐图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三江广告宣传qq:396628718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热线投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工作邮箱
Copyright@http://www.3j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0002920号 
电话/Tel:(0887-8229818 传真:0887-8229818  |  QQ:1677979020   
三江资讯打造三江区域权威资讯网络门户     
asp大马 asp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