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藏族自称“博”,被称“古孜”、“古宗”。于30年代初约50多人从中旬、德钦奔子栏等地游牧进入洱源,后陆续迁入,主要聚居在三营共和村和士登一带。现人口有230多人,藏族“锅庄”藏语叫“卓”,即吉祥的歌舞,中旬人叫“察拉董”,即娱乐舞,也叫“歌谐”(圆圈舞)。“锅庄”是因最早围着火塘举行而得名,跳“锅庄”。凡逢年过节或聚会时都要跳。人数不限,不要伴奏,也不化装,地点在院子里、大门口,广场上或火塘边都可以。跳时分甲乙两队,大家排列成行,跟着领舞者,围成圆圈,弯腰搭臂,由左至右,翩翩起舞,自由自在。舞蹈时而奔放热烈, 时而款款流动、给人团结凝聚向心之感觉,诗’隋画意般的享受。“弦子舞”有道具,男舞者将弦筒紧靠于腰部、边奏边舞,女舞者边舞边唱,男女双方都做幅度较大的甩袖动作, 双脚踏步辅之手势,身子仰俯有节,动律有致,舞姿优美,既古朴自然,粗犷热烈,又刚柔相济,洒脱大方.而典型的甩袖献哈达的动作是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歌舞曲牌有“跳弦舞曲”、“阿玛舞曲”、“香巴洛”等。
“锅庄”、“弦子舞”的显著特点都是在大型的民俗活动或喜庆节日中进行,群众参与广泛、不分男女长幼, 自娱性、群众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