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达体舞
宁蒗彝族的舞蹈有芦笙舞、酒礼舞、云雀舞、二人对歌舞等,但这些舞蹈只有在婚丧等特定时间和地点才能跳,而"达体舞"则是流传甚广的群众自娱性舞蹈。达体舞也叫"火把舞",民间俗称打跳。歌舞时以一二人居中吹笛,众人闻声相随起舞。带舞奏乐的被称为歌头,实际上是这种集体舞蹈的指挥者。参加打跳者人数不限,少则十几人,多达几百人。男女老少随着乐曲的节拍和声调,牵手搭肩,围着篝火,拉成圆圆边跳边唱,尽情欢乐。彝族打跳历史悠久,相传产生于民族、部落时代。那时彝族部落和另一民族部落因土地纠纷发生战争,彝族部落被围困在山上,这时部落中有位勇士终于想出一条退兵妙计:当天夜里,敌兵正准备趁黑攻上山来,忽然山头点起支支火把,燃起堆堆篝火,只见彝族军民吹起笛子、芦笙,jl顶着山势转大圈子,又唱又跳,有的还手持木棒挥舞。对方看到山头上川流不息的队伍,以为是增兵赶到,便悄悄地退却了。此后彝家人每逢喜庆佳节,均要举行"打跳"活动。人们说:"听见笛子响,双脚就发痒。
今打跳形式多样,一人领唱,众人合咏,或我问你答,你问我对,歌词内容丰富多彩。舞姿以脚步动作为主,配合腰、肩、手的自然摆动。表现队形有单圈、双圈、背合背、心对心、脚对脚等,动作舞姿有喜鹊登枝、斑坞吃水、小鸡啄米、母鸡蹲窝、苍蝇搓脚等名称。彝族打跳,舞姿潇洒活泼,步伐雄健有力,动作刚柔相间,节奏清晰明快,带有山地民族特有的敦厚质朴、勇武精悍的气质。
彞族人的生活风俗
1、 饮食
小凉山彝族,平日以养麦、洋芋、玉米等为主食。洋芋一般是整煮、整烧、玉米、养麦、大麦多是磨成粗粉做把食用,燕麦主要制成炒面。肉类有猪、牛、羊、鸡等,以羊肉为贵。逢年在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诚意和对客人的尊敬。同时,他们杀猪不用开水熄毛,而用火烧;杀羊不用刀,用一木棒捶击头部,请之打羊;杀鸡亦不用刀,用手捏死后置然中烧毛,谓之烧鸡。烹煮时,不论猪、羊、牛肉,均连骨带肉剁成拳头大小下锅炖煮,至八成熟,便捞入簸篓肉,洒上盐粉即可用手取食。因肉块似舵,故称“砣砣肉”,是小凉山彝族用来待客的佳品。此外,杀猪时常将肝脏切成薄片,拌上花椒、辣椒粉等佐料生食,别具一番风味。彝族嗜酒,无论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且酒以烈为贵。彝家待客"有酒便是宴",而对菜肴则不甚在意。主人斟酒,客人必须双手接饮,哪怕只是用嘴舔一下,主人也会露出满意的微笑。他们饮酒时,常见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饮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关于"转转酒",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山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结为兄弟。一年,彝族兄弟所种的莽麦丰收,邀请汉、藏两兄弟来吃饭。谁知养麦饭煮得太多,第一天没吃完,第二天再热着吃时,养面饭变成了浓烈溢香的酒水。他们舀进大碗里,却彼此谦让,一碗酒在三人手里转来转去,半天也没喝多少。这时,突然从天上飞来一位仙人对他们说:"喝吧,只要勤劳耕种,喝完了还会有新的酒来。"兄弟三人昕后,个个开怀畅饮起来。奇怪的是,直到他们全都喝醉了,那碗酒还是满满的。从此以后,彝家便有了喝"转转酒"的习惯。、
2、禁忌
小凉山彝族的禁忌较多,主要表现在行为禁忌、语言禁忌、饮食禁忌等方面。行为禁忌:
忌骑马遇人不下马。忌孕妇来往于他人婚礼。未满月的婴儿忌见狐臭之人。不准用脚蹬锅庄石,更忌从火塘上方跨过。忌用粮食在手中抛玩。忌打布谷鸟。灵牌是祖灵的化身,禁外人挨近或不洁之物摆放周围。忌订婚、过年所杀的猪羊等畜无胆汁或脾脏暗淡翻卷。忌杀牲时未先烧肉祭祖先,而先被狗、猫、鸡碰着。忌火把节时,在田地中间随意走动,如此会招来虫灾。忌白天点着火把到处走动,忌从屋里相继点着两把火把走出。家中有人出门远行,忌随后扫垃圾出门。忌在屋内弹口弦、吹口哨,夜间不关门。禁砍神树或在神树旁高声喧哗打闹。忌锄、斧一起扛或搁放在一起。忌与人有冤仇时当着对方的面折断树校、吐口水、打鸡、打狗、砍扫把、拍打头帕。不能随意抓摸男子的天菩萨。不许妇女抚摸男人的头,更不准从男人帽子上跨过。忌当众放响屁。到彝家作客,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铺的下方和左方。主人酒肉款待,客人要品尝,以示谢意。
3、语方禁忌:
忌对婴儿用"胖"、"重"、"漂亮"之类赞词。忌在众人面前直言小便、大便、放屁、生育之类的话,更忌口头禅中带有类似两性生殖器内容的语言。忌翁媳和兄媳之间随意开玩笑。忌随便与毕摩、苏尼嘻笑打闹。忌在家人外出时说不吉利的话。忌在人有病时说死伤之类话。忌无故恶语咒骂他人和禽畜树术。
4、 饮食禁忌:
禁食马、累、狗、猫、猴、蛇、蛙等肉。忌食搅拌时筷子折断的食物。拉羊到堂屋备杀时,羊突然叫者忌食。忌吃粮种。鸡跳过的饭菜忌食。忌用镰刀割肉而食。男子忌食推磨时磨轴折断的面粉。禁孕妇吃猪肉、兔肉,禁小孩吃鸡胃、鸡尾、猪耳、羊耳。禁吃鸡回肠。忌烧养面租、包谷把从火塘右侧(客位方)放人取出。
彝族概述
彝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少数居住在平坝和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两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宁蒗、永胜、华坪等县)比较集中。
丽江地区现有彝族人口19万多,其中宁蒗彝族自治县有13万多人。因为宁蒗彝族主要是从四川大凉山迁徙而来,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这些彝族居住区域为“凉山”,而为了区别于四川大凉山,又称“云南小凉山”。
彝族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拨、纳苏拨、聂苏拨、改苏拨、撒尼拨、阿细拨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既是彝族自称的音译,又具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小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什扎土语。彝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下了历史、文学、天文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如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
彝族的节日很多,有密枝节、彝历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节、赛装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彝族人民擀制的羊毛披毡、刺绣优美图案的挎包、精制木漆器皿,是日常生活用品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彝族人崇拜自然、动植物、祖先等,认为天地日月、山川水石等都有神灵,在众多的神灵中,格兹天神被认为是最大的,其次是山神。但有的彝族支系有天神而不敬(不是格兹天神),还常常发生人与天神之战,天神放下各种灾物,试图毁灭人类,都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更多的彝族支系认为天神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类的生死福祸都掌握在他手中,因此特别重视祭祀天神。
彞族人的居住
彞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一般由二三十户组成村落,三五户或单户独处者少见。居住在小凉山的彞民,为避高山风寒,房屋一般较为低矮。多为料穿斗多柱落地的排架结构,四壁垒土为墙,或用竹木篱笆排扎而成。人字斜面屋顶,盖以劈开的术板为瓦,板上压石头,单门小窗,有的甚室有门无窗。屋内一般隔成三间,正中一间是堂屋,靠壁右侧挖有火塘,坑中立石三块,支锅其上,称为锅庄。塘内生火,既是灶,又能御寒取暖。火塘两侧各垫一张竹编箴席,客人到来,央其坐右上侧,主人坐左侧,客人坐常丰位,则视其不恭而驱之。堂屋靠左一间为主人卧室,是用来存放贵重物品及供奉祖灵之所,不容外人随意出人;右侧一间用作搁放水桶、石磨,兼储农具杂物。正房下侧为畜厥,院前多用高一二米的术柴排扎围墙。过去,黑彝及贵族还在住房一端筑有确楼,以防冤家的攻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凉山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我多数迁居土木结构的新式瓦房,有的住进砖术结构的楼房。
彞族服饰
小凉山彝族男子服饰风格古朴。男孩一般在额顶留一块三寸见方的头发,成年男子则蓄发结椎譬于颅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于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丢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于是,汉族尊称为"天菩萨"。他们还用三四米长的黑布缠头,过去有的还将头帕前端卷成母指粗细的长椎形,称为"子贴",汉族称之为"英雄结"。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拔光;左耳戴一串黄色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他们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镶有花边的右枉短布褂,褂,下穿宽大长裤。过去不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羊毛织的披毡,称为"查尔瓦",有黑、白两色,以黑色为佳。它形似斗蓬,长至膝盖之下,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小凉山彝去女子服饰,既典雅大方,又可传达多种信息。幼年未婚的姑娘均梳单辫,头帕用黑布方巾缝制成撮气状,倒扣头上,系红色头绳。举行成年换裙仪式(15-17岁)或结婚后.》位双辫,头帕改为方巾黑面双层镶边绣花帕,并把两截击时三截成年彩裙。妇女生育后,改戴夹层荷叶形八角黑布帽,其状似一口锣锅,俗称"锣锅帽"。双耳一般都戴有银质耳环、耳坠,领口饰以一块银排花。上衣有对襟大袖衣、大襟右枉小袖衣和对襟领褂三种,既宽又短,仅及腹部。下穿百裙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更是左右予摇曳,娴娜多姿。小凉山彝族喜在两手背和手肘上刺梅花或铜钱状花纹,以斑点多为美。传说妇女刺墨针是为了"归天"后有钱用,实为当地妇女的装饰手段
彝族火把
火把节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尤以彝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一般历时3天。其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磨制新养粗粗,打牲烹肉,准备佳酿,祭献祖先神灵,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二是白天举行赛马、斗牛、摔跤、打‘磨儿秋'等民族传统娱乐活动。三是在夜间人人高举大、小火把,成群结队,巡游于山岗田野。届时火光满山遍野,非常壮观。巡游之后,人们在村中广场聚篝火、弹月琴、吹口弦、饮酒歌舞,尽情狂欢,彻夜不息。如今,小凉山宁藻县城还举办大型节日活动,火把节成了弘扬彝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开展经贸活动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有不少优美的传说,其中小凉山彝族的传说是: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波补勒伙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惹怒了地上的一位叫嚷夸迪叽的大力士,双方相约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以摔跤来分输赢。他们搏斗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地上的大力士助威,终于打败了恶魔。恶魔发怒,放出各种害虫来吃地上庄稼,人间面临着饥饿和死亡,人们于是纷纷举起火把去烧害虫,最后把害虫全部烧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
神。
彝族火把节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太平广记》等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火把节称为"星回节",这一称呼与古代彝族十月太阳历有关。彝族将一年365天分成10个月,每月36天,余下5天(或6天)为过年日。火把节便是上半年的过年日。
彞族的传统历法
十月太阳历小凉山彝族曾使用过十月太阳历。据彝族学者刘尧汉、卢央等人研究,十月太阳历有下列特点:一是与中国传统的阴历不同,十月太阳历既不用初一、初二、初三等序数纪日,也不用甲子、乙丑、丙寅一类的干支纪日,而是十二属相纪日,并以虎为首位。每月三个十二属相周期36天,每轮回三十个属相周360天为一年。十个月终了,另外5天或6天为过年日,平年为5天,每隔四年的闰年为6天。这样四年平均为365.25天,与回归年(太阳年)365.2422日密近。二是一年分五季,分别以土、铜、水、术、火代表,一季分公母(或称雌雄)两月,其中单月为公,双月为母,如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阴阳配五行的推算来测定,如彝谚所说:雌水兔日变,大雁回南方;雌木羊日变,耕牛下地去;雌火鸡日变,蜻蜓下沟去;雌木猪日变,老鹰回南方等。三是十月历以观测太阳运动来确定冬夏,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寒暑。当太阳运动到达最南点时为冬至,到达最北点时为夏至。而冬季(农历12月)傍晚观测北斗柄正上指北为大寒,夏季(农历6月)傍晚北斗柄正上指北为大暑。为此,彝族以大暑欢度"火把节";以大寒为岁首,过"十月年"。因为彝历不按月亮盈亏为周期,而是以地球绕太阳为周期,故称"太阳历"。由于彝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恒定36天,每月日数相等,不分大月、小月,便于使用和记忆。同时,由于彝历是根据北斗、太阳来定冬夏,明寒暑,因此它一年的季节十分准确。于是,民俗研究者称赞这种既整齐准确,又简明易记的古老彝历,是"文明的十月太阳历"。据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源于远古三皇五帝之首的伏载,它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羌戎氏族部落的虎图腾的名号,
经历了万年以上并由它的遗裔之一彝族延续至今。
彞族人婚姻习俗
小凉出舞族的家庭基本结构,旧时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并包括未成年或已成年未婚的子女在内的小家庭,丈夫是家长,统管家庭财产。儿女结婚后,除幼子外,都必须与父母分居,自立门户生活。双亲去世后,父母的财产按兄弟人数各分一份,大部分则由幼子继承。过去,在奴隶主和富足者中还有一夫多妻现象。小凉山彝族的世系按父系相传,每个男性成员除家支的姓氏外,还实行一种按父系相传的父子连名制,并将父子连名成自家家支的系谱。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财产的父系继承权。
婚姻以前,小凉山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及转房制等习俗。现在,彝族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四个程序。
小凉山彝族姑娘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一般在15岁,就要举仔一种叫"陕拉尔"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这时姑娘要穿红、蓝、白、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 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会主动去接近,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拿出口弦弹奏,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双方就约定时间,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待老人许可后,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背上一坛酒,前往女方家去说亲。
当婚事说到一定程度,便由媒人领着小伙子或是其兄弟,带上礼物,在约定的日子去女方家看猪胆订婚。依照俗规,这天女方家要杀猪取出猪胆展示,以光泽饱满为吉利, 萎缩空瘪为凶。但多为形式,主要是见面说好而已。同时主人家把猪肝烧熟,盛在本盘里捧给男方来的客人。男方的客人将烧肝吃了一半,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装在术盘里,由媒人举盘过头,恭敬地献给女方的主事人。其后女方到男家,进一步商定婚事,除不交彩礼外,其余活动和男方到女家大致相同。
迎娶之日,男家就请两个机智勇敢、行动敏捷的小伙子, 备马驮着礼物去迎新娘。女方寨里的姑娘为了不让自己的伙伴轻易地被接出村外,便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者泼水,多数浇成落汤鸡,并被促住任其戏乐。当夜女方家亲朋齐聚,吟唱古歌,热闹通宵。第二天早上由新娘表兄弟或姐妹之夫将新娘背上马(也有一直背到婆家的),并由新娘兄弟、叔伯、舅舅等娘家人送亲。新娘出嫁前三天开始节食,送亲队伍皆为男子,以人多为荣。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以后,方可进入大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粗粗和酒的木盘,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背亲者背负进屋。主人家按先客后主的次序分发陀庇肉和莽袍,饭毕再敬酒,同时进行主客对歌。
过去,小凉山彝族男女结婚后女子即返回娘家暂居几年,再由婆家领回。而且领来婆家后,妻子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回避着丈夫,故意约女伴在隔壁邻居家去住宿,并常调换位置,不让丈夫知道自己的住处。当遇到丈夫的偷袭时,她又是抓又是掐,把丈夫赶出门去,如能让新郎身上,尤其是显眼的手上脸部留下血痕爪印,方显出新娘的贞操体面。而新郎则不会为新娘的不顺从而怨恨,相反更加认为自己的妻子贞洁无暇,爱之有加,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将新娘"制服"。
据研究,彝族这种种奇特的婚俗,是古代彝族畜牧业崇拜和抢婚习俗的遗风。牲畜是财富的象征,"看胆"实际上是观察对方的牲畜是否兴旺健壮,"看胆订婚"反映了对原始畜牧业崇拜的遗风。古时抢婚多在黄昏日暮进行,故有新娘须在日落才进男家的习俗;迎亲者在女家所遇到的水泼、捧打等,这是对抢婚者进行的反抗;迎送亲要背新娘而行,特别是过河涉水时绝不让新娘衣鞋沾水,也防范被抢女子轻生投水的措施。不落夫家婚俗,则是有意识地保护青少年及其后代健康的一种风俗,是解决旧时早婚早育弊端的有力措施。研究这些婚俗,可揭示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