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7日我去了澳门,在那边逛了一天。本来以为到澳门只能是去“赌博”,于是一下车就直奔新葡京这样的“著名”赌场,可在里面进进出出好几次,实在是找不到任何感觉。但当我无意间逛到澳门港务局的时候,在它门口拿了一张“澳门世界遗产”的宣传资料,上面有对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介绍,于是按图索骥,边走边看,倒突然有所感悟。
这样的感悟来自于我在前面游记中所一贯坚持的“他者”理论。而这次我为澳门找到的“他者”,是江门开平的碉楼。开平碉楼村落和澳门历史城区同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特点都是在建筑上体现出中西文化一种内在的交融,而前者是在乡村,后者是在城市。
关于开平碉楼的价值,有这样一段描述,“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这种建筑在文化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正如联合国对碉楼的评价文件所说,“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开平碉楼所展现出的那种和谐、包容和开放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我看到了两只耕牛懒懒地在碉楼边栖息的镜头,甚至在某家碉楼的门口看到了这样一幅醒目的对联。可惜,我们只有在广东的农村才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但也就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广东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独特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