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史上讲,独克宗古城有三个发展的阶段。
第一发展时期是古城名叫“独克宗”的时候,就是吐蕃建立官寨,实际上是以一个小的地方政权或者叫兵营这样的形式存在着,从而形成了商业和一些必须的生活设施,促成了当地藏民习惯性的定居(因为当时的藏民是以游牧为主的)。
第二个阶段是1499年的时候,当时丽江的木氏土司北侵,征服了迪庆这一片土地,木天王的到来带给了古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大量的移民进来 开垦土地,商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古城真正繁荣起来(直到现在,当我们在古城中看到的一些居民好象是藏族人,但是问到他们的历史,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祖籍是南京的)。经过这次的发展,古城的人员流动也逐渐增多,山西会馆、陕西会馆、重庆会馆等等都出现在古城当中。
第三阶段是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大量的商人云集到古城,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新的农业耕作方式,新的生活理念。
对于穿越茶马古道的马帮来说,独克宗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这里至今仍然是中国东部藏区的经济中心。
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 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独克宗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俄国人顾彼德先生在他那著名的《被遗忘的王国》中这样叙述道:
据估计,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被阻时,这场“马帮运输”曾使用了八千匹骡子和两万头牦牛。
历史上,独克宗古城还经历过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艰辛过程。独克宗古城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大多数是明、清、民国期间的建筑,尤其是以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建筑为主。原因是这个古城历经沧桑,曾经有过火灾等一系列的灾害,最大的一次火灾烧了175户。最近的一次是在民国初年,中甸县城三次遭受来自今四川乡城的土匪和来自东旺的土匪的抢劫烧杀,中甸县被夷为平地。商贾们惊恐万状,四处逃散,茶马古道的商队来往日益稀少, 昔日中甸繁华的市场也由此逐渐冷落并沉寂下去。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建筑都是属于明代的建筑,其他都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建筑了。
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是用一些岁月久远的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脚下踩踏着因岁月的浸润而光滑的石板,独克宗的石板街就仿佛是一首从一千多年前唱过来的悠长歌谣,接着还要往无限岁月中唱下去。走在独克宗古城用条石铺就的街道上,看到两旁市井如潮,我的耳畔仿佛回响起了当年马帮行进的马蹄声,还有马脖子上特有的铃铛声。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商人,身穿温暖而厚重的皮毛,住进藏族温暖的木板房,把马关进牛棚后,喝上一碗喷香热乎的酥油茶,于市井的某一隅,搂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惬意而微醺地说着久违的情话
独克宗古城的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比较珍贵的遗产。因为它和小中甸或者是其他地方看到的房子有一定的区别。它建筑的特点是属于藏族碉楼式和纳西杆栏式的风格,另外还有一些白族和汉族的成分。漫步在古街,也许就是一个不经意的挂件,或者是门墩上的一个苍老的水瓢,一系列远古的信息刺激着我的神经,我呆在那里不动,思绪也不能动弹,人有种时空错乱、恍恍惚惚的感觉,不知道是什么年代,也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哪里。走在这样的街道,就像是翻开古城尘封的岁月,它辉煌的历史便伴着千年茶马古道的马蹄声,渐渐向我涌来。在这里,我看到了民族碰撞和交融的影子,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流变的印记。也许,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结点,但是我分明窥见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跳动的脉搏。我为之震撼,为之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