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历史建筑未得到足够保护,一标有文物保护字样的老楼,周围摆满汽车。张悦\摄
近日,市民建冰带着省外的朋友到龙头街寻访朱自清、闻一多等名人故居,发现曾经家喻户晓的龙头街已经面目全非,一些地方成为工地。
离工地咫尺之遥的名人故居让建冰尤为担忧:这些故居将随着百年龙头街的改造而消失吗?记者为此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
被城中村包围的名人故居群
“昆明有神龙盘踞,神龙带出河流,汇成了黑、白、蓝、青等龙潭,而龙头街位于‘龙首’,因此得名。”已经70多岁的朱大爷在龙头街土生土长,自小就听长辈们说这些关于龙头街的故事。他介绍,最初的龙头街一直延伸到松华坝,比现在大好几倍。当时,凡是在昆明其他地方买不到的东西,在龙头街肯定能买到。在昆明人眼里,龙头街已不是“百货市场”,而是“万货市场”,人们都称龙头街为“小香港”。
龙头街司家营老村,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巷子。昆明郊区不少村子以“营”为名,如王家营、陈家营之类,这是明代兵营逐渐演变为村落在地名上留下的历史遗痕,司家营也由此得名。
然而,一群大师、作家、教授的到来,却让司家营一下子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文化基地”。1941年夏天,南迁至昆明的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恢复成立,由著名哲学家、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任所长,闻一多任该所中国文学部主任。为避日机轰炸,文研所租用司家营17号(现61号)民宅为所址。
这是村民司荣新盖的房子,是典型的昆明“一颗印”式两层土木结构小院(至今仍相当完好),楼下为研究所的厨房、食堂;楼上正厅为办公室,楼上南厢(进门左首)及门楼上住闻一多一家,北厢住朱自清、浦江清两位单身教授和两三个研究生。朱自清在此大约住了两年,后来才搬到北门街清华单身宿舍。
走在龙头街,仿佛在穿越历史,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就步行找到了三四处名人故居。闻一多、朱自清故居的大门被一把大锁锁着,而距离不远的棕皮营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同样大门紧锁,从外面看,宽敞的院里已是杂草丛生。
记者注意到,这些名人故居几乎已被城中村包围。由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不少,老村里的卫生状况不是太好,污水横流。不过,这里距城中村拆迁现场有一段距离,与市民建冰所说的“直线距离不超过40米”有一定的差距。
龙头街欲“变身”龙泉古镇
走出司家营老村,街的对面、宝丰小学后面那一片正在建设回迁房。当地居民说,今后整个司家营片区全用于开发,政府承诺,将用3到5年的时间,把百年龙头街打造成“龙泉古镇”。同时,对这里的“名人故居群”将只修不拆,包括闻一多、朱自清等在内的名人故居将以原貌留给后人。
据介绍,未来的“龙泉古镇”,将彻底摆脱现如今龙头街杂乱无章的城中村形象,变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小镇,有些类似丽江大研古镇的风格。
届时将有l/3的文化旅游街区、1/3的生态景观区、1/3留作开发商创意使用或作旅游区配套基础设施或其他功能。在盘龙江东岸将修筑一个沿江公园,公园呈狭长带状,可置文化旅游长廊于其中,展示云南古建筑艺术,并可能在金汁河与盘龙江之间开凿大型沟渠,或许还能让游人泛舟其中,穿梭在古桥之下、水乡之间。
整个项目分3期进行。第一期,“史语所”旧址维修改造及纪念馆建设;第二期,把宝台山及周围文物控制范围建成文化旅游商城;第三期,以昆明抗战时期文化名人纪念馆和宝台山文化旅游商品城开发建设为核心。
宝云片城中村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地上开发量达337万平方米的集教育、商业、医疗服务设施、酒店等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其中住宅建设量达210万平方米,居住人口约54500人,将成为昆明重点打造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片区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已获通过
结合龙泉片区城中村改造,为更好地做好该片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盘龙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已于2011年9月29日将《昆明市龙泉宝云历史地段(含文物及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及宝云片区城市设计方案》上报市规委会审议,并已通过。
根据规划,龙泉宝云整体拟按照点面结合的方式确定保护框架,规划结构为“多点、三轴、两十字、一中心”。多点:以闻一多、朱自清故居,营造学社旧址,冯友兰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为点,营造人文景观节点。三轴:以金汁河、东大沟、马溺河3条河道为基础,打造3条自然景观轴线。两十字:以北京路延长线与沣源路交叉的交通十字,及以贯穿南北的人文轴线与贯穿东西的景观轴线为主的人文自然十字。一中心:以北部商业综合体为主的集居住、休闲、娱乐、康体卫生于一体的商业中心。
龙头街“乡街子”将恢复
东厢洋芋炸得香喷喷,西厢卖琵琶鸭的吆喝声叫得响……这是以往每周三“例行”赶街子时,人们对“乡街子”龙头街最深的记忆。虽然“乡街子”前年已经被关闭了,但龙头街建成龙泉古镇后,以往的热闹又将恢复。
盘龙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田凡说,龙头街的“乡街子”从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始了,龙泉古镇是对“乡街子”文化的另一种延续。预计3到5年,龙泉古镇将建成。
“除了龙头街,金汁河、松华坝、盘龙江、龙川桥等地也会纳入规划中,建起来的龙泉古镇将不会破坏现在的风貌及文保建筑,我们会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增加或再现如‘一颗印’式样的昆明代表性民居。”田凡说。
新闻链接
龙头街历史建筑
达26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
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处:龙头村344号陆子安宅院,龙头村339号李家花园(民居),龙头村114号李氏民居,龙头村300-301号李氏民居,龙头村82号桂家老屋;
推荐历史建筑5处:龙头村宝营桥,龙头村246号王家大院,龙头村241-243号王氏民居,龙头村117-118号老宅,龙头村115号张家辉、郑国民老宅,及其他16处推荐保护历史建筑。
这26处历史建筑是昆明市重要的抗战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938年随中国营造学社迁来昆明,留昆期间自行设计并参与营造的房屋,同时也是梁氏夫妇一生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唯一的房屋。现保留故居正房(住房)3间,坐西向东,2间附属用房坐东向西,中间隔一通道,自然形成一个小庭院。正房南侧并排有一矮小偏厦,为金岳霖居住。昆明市文化局于2004年前后拨款对梁林故居进行了维修。
此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也在这里,该所系中国著名学者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等于1927年在广州发起成立。1938年该所部分人员租用龙头村弥陀寺和棕皮营响云寺等寺庙工作与生活。冯友兰抗战时期内迁昆明,也搬至东岳宫前院西厢房居住。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则位于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麦地村194号兴国庵内,系清末民初的建筑。2005年前后因原兴国庵大殿失火被烧毁。2009年盘龙区政府拨款维修,现保存完好。
历史地段
保护框架
多点
以闻一多、朱自清故居,营造学社旧址,冯友兰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为点,营造人文景观节点。
三轴
以金汁河、东大沟、马溺河3条河道为基础,打造3条自然景观轴线。
两十字
以北京路延长线与沣源路交叉的交通十字,及以贯穿南北的人文轴线与贯穿东西的景观轴线为主的人文自然十字。
一中心
以北部商业综合体为主的集居住、休闲、娱乐、康体卫生于一体的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