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后,1987年夏末的一天,嘎玛与奶奶在楼顶晒青稞,嘎玛站在木架
上,奶奶在下面给他递着青稞。他出神地望着楼左首的远处,十几栋房子层第座
落在山坡上,房子外是连绵的青山,热曲就从那山间流来,顺热曲逆流而上,就
是去拉萨的路。嘎玛说:“阿奶,我应该去拉萨了,人家比我小的都去了!”
奶奶说:“嘎央,你还小嘛,过两年再去。”
奶奶已用这话拦了他好几年,嘎玛气冲冲地说:“我们家这辈子好像没缘分
去拉萨了,让我去试一下,”他一指热曲的拐弯处,“走上二里路,要是走不到拉
萨我就回来,我们念念经,下辈子再去吧。”
奶奶生了气,一下把青稞扔地上,说:“怎么这么说呢,嘎央!你想那样去的
话,可以,你去去去,我们不拦你!”
嘎玛知道自己话说得不妥,红了脸。
去拉萨是每个藏族孩子的梦想,大人喜欢抓着孩子的两耳,将他们提起来问:
“看见拉萨没有?”如果孩子不喊痛,大人就说:“嗯,这个孩子长大了能到拉
萨嘛。”
嘎玛小时候爱听奶奶讲故事。“我去拉萨的时候……”奶奶总是这样开头。
她背着粮食走了四十七天,每一天的事记得仔仔细细。随着奶奶一遍遍的讲述,
嘎玛好像将去拉萨的每寸道路看得清清楚楚。终于,他要行动了,他要去拉萨,
拜佛,赚大钱!
每次有人从拉萨回来,全村人都去热曲桥头迎接,所有人与他碰碰头,因为
他的头是拜过佛祖的。小孩子们唧唧喳喳围着,等着品尝拉萨的糖果。
大表哥多登三年前已去拉萨,他给嘎玛写信,请他去拉萨朝拜大昭寺的释迦
牟尼佛。
嘎玛一直梦想成为伟大的人,但怎样才能变成伟大的人呢?只有两条路:
第一是当喇嘛,可这条路让仁青捷足先登了;第二是去拉萨,给孩子们带回好东
西。嘎玛想,我要是去了拉萨,给村里人带什么回来呢?——他要一人送一个苹
果!想想那情景:他大摇大摆从拉萨回来,所有大人和他行碰头礼,他从麻袋里
拿出苹果,孩子们唧唧喳喳围着他,一人得一个红红的苹果,欢天喜地,多么美
妙!多么伟大!
政策宽松后,很多人跑去拉萨朝圣11。几年后,许多外来朝佛者留在拉萨经
商,个体经商者数量大增。朝佛者中还有大量的青少年,他们离家出走,成群结
队跑往拉萨。这在藏区很普遍,不仅西藏自治区,在四川、青海省的藏区,每年
村里都有十几岁的男孩子突然失踪,大人虽然着急,却也见惯不惊。
嘎玛也策划过逃跑,13岁时,他与一个小伙伴商量潜逃计划,第一步要偷粮
食,因为路上要走好久,必须自己带粮食,但这是最危险的一步,大人一旦发现
少了粮食,就意识到将有逃跑事件,妈妈的教训给了嘎玛这一知识。妈妈年轻时
与女伴往拉萨逃了三次,前两次都被快马追回,第三次她们避开大路,翻山越岭,
11 1981 年3 月,西藏向中共中央打报告说,最近拉萨朝佛人员由几千人猛增到一万余人,除西藏自治区内
有数千人外,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省去拉萨朝佛人员骤增,因此西藏请求说,“这么多人拥来,增
加了各方面的压力,建议中央将此情况转告有关省、区,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控制。”——中共西藏自治区
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大事记1949-2004》,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第349
页。
但嘎玛外公追着脚印又将女儿捉拿归案。妈妈长大后,在大人的安排下才光明正
大去了一次拉萨。
嘎玛很有节制地每天只偷两块曲拉,天长日久,慢慢凑足了一口袋,又用同
样方法偷了一袋炒面,藏到牦牛圈里。
大功将要告成,出逃的前几天,嘎玛钻入牛圈检查装备,打开口袋,一股臭
味熏得他鼻子都歪了,一看,曲拉和炒面成了绿色。原来地上潮湿,粮食霉烂了。
他的小伙伴说:“没关系,我们还是跑吧。”
“那不行啊,”老成持重的嘎玛说,“我们会饿死的。”
第二年那伙伴和另一个孩子跑掉,他们偷了一只羊腿揣在怀里,若无其事地
走出村庄,一离开大人的视线就拼命奔逃,结果把羊腿弄丢,没有吃的,西去拉
萨是不成了,他们转头向东,过金沙江去了德格,绕德格印经院转了1110圈,然
后一路讨饭回家。
但嘎玛不想逃跑了,爷爷和父亲去世了,家里只有奶奶和妈妈,自己跑掉
会让她们担心,所以必须先征得同意。从昌都回来后的两年多里,嘎玛不断央求:
“我去拉萨吧,我去拉萨吧,我去拉萨吧。”奶奶总是说:“嘎央,你现在还小嘛,
以后再去。”“嘎央”是奶奶对嘎玛的昵称,“央”是“宝贝”之意。
但随着嘎玛个头的拔高,他的语气越来越坚决,脾气也越来越大,终于在楼
顶上发了火。奶奶虽然生气,却从此改了主意,让嘎玛去找舅舅喇嘛算命,嘎玛
高高兴兴到娘拉寺,舅舅喇嘛算了一下,说算得很好,但他又说——不知是他的
神灵说的,还是他自己说的——“好像去得有点早嘛。”
奶奶说:“喇嘛说得对,你现在去的太早了。”但19岁的嘎玛像奔跳起来的小
马驹,不易阻挡了,奶奶只好为孙子张罗起来。一般去拉萨的人要带足三个月的
粮食,也就是二、三百斤炒面,另外要带许多酥油,在大昭寺的佛前点酥油灯。
听说嘎玛要去拉萨,很多乡人来了,有的送酥油,有的送钱,三元,五元,
一位喇嘛给他送来10块钱,让嘎玛一生难忘。帮着凑盘缠是藏人的传统,当年舅
舅去拉萨的时候,嘎玛将自己砍树赚的钱拿出来,那65元,他拿40元给妈妈治病,
另外25元送给舅舅。
舅舅说:“啊呀,你大冬天在山上砍了几个月的树,才挣这些辛苦钱,还是
自己买衣服穿吧。”
嘎玛一定要舅舅带上,舅舅收下了,嘎玛很高兴。
舅舅家与嘎玛家感情很好,仁青、嘎玛和几个表哥表弟就像亲兄弟一样。奶
奶对亲戚很好,所以如凯家有最亲密的亲属关系。
但并非所有村人都与亲戚相处融洽,一户邻居就与亲家不和。贡觉风俗,女
儿出嫁要陪送许多财物,这家人向女方要九头牛、九匹马和九颗天珠,因女方一
时拿不出来,最后商定婚后补齐。结婚后,牛和天珠慢慢凑齐,但新娘子生下孩
子好多年了,马还欠着呢。这一天,儿媳妇的娘家哥哥骑马经过,把马拴在门口
进去看望妹妹,喝完一碗酥油茶出门,却见妹妹60多岁的婆婆正颤微微跨上他的
马,娘家哥吃了一惊:“啊,你干什么?”
老太太在马上说:“你们家不是还欠着马吗?!”言毕打马扬鞭,绝尘而去。
嘎玛这回可要去拉萨了,没什么能拖住他的脚步,包括他的婚姻。
在过去的两年中,嘎玛已有一个妻子,或者说,他与弟弟共同拥有一个妻子。
在嘎玛18岁、弟弟晋美朗加15岁时,兄弟俩娶了一个15岁的新娘茨成拉姆,如果
仁青没有当和尚,或许也是丈夫之一。
一妻多夫是西藏的重要婚姻形式,而且是被尊重的美好传统之一。12这一传
统如今仍部分保持着。13
很多人认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是人们选择一妻多夫制的主因,在青藏高原,
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对家庭的生存是必需的,比如几头牛羊和几匹马,多少土地
和牧场。如果让儿子各立门户,分割财产,意味着大家庭和新家庭都陷入贫困。
14
但实际上,最贫穷的人家并不一定兄弟共妻,富有家庭却经常兄弟共妻,因
此有人认为,一妻多夫制的初衷主要不是为获得糌粑和酥油,而是为获得社会资
源和社会尊重。因为一个兄弟一旦离开大家庭,就会因财富的减少而失去原来在
大家庭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而且,藏族人相信同胞兄弟的团结具有无上的价值,
这就助长了一妻多夫制的实行。15
妻子在一妻多夫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大户人家选妻子非常小心。16茨
成拉姆家是牧区的大家族,与如凯家关系亲密。关于孩子们的婚姻,两家人在嘎
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商谈,只是孩子们蒙在鼓里。这里的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
一般由孩子的舅舅做主,嘎玛的舅舅与茨成拉姆家谈条件,他们家应陪嫁多少牦
牛和天珠。男孩子入赘很普遍,不像汉区农村一样受歧视,但男的入赘只陪嫁一
匹马就行了,女的嫁到男家,陪嫁就很可观,所以嫁女儿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舅舅要求对方陪送十颗天珠,但茨成拉姆有好几个姐妹,父母还要留点天珠
给其他女儿作陪嫁,所以只能给七个。舅舅认为如凯家族最少值十颗,双方谈不
妥,拖了一年。嘎玛的妈妈不想太强硬,因为如凯家受难时,对方经常帮助他们。
结婚了,新娘的舅舅和哥哥带着马队浩浩荡荡而来,舅舅带领如凯家的马队
在山边接着,两个新郎等在家里。两支马队会合,相互对歌吹牛,嘎玛舅舅唱:
“我们如凯家的门槛高过山,只有仙女才能登门。”
茨成拉姆的舅舅唱:“我们女儿喝野牦牛奶,你家可有?她洗脸用雪山狮子
奶,你家可有?”
外面热热闹闹,欢天喜地,但好像与嘎玛无关。舅舅喇嘛和嘎旺法王在佛堂
里念经,嘎玛一直随侍在侧。
他一直说自己小时候很笨,的确,单从他对自己婚姻的迟钝反应来看,他说
得没错——他18岁了,还不知道当丈夫是什么意思,既然大人决定他要结婚,那
就结婚吧,生活不会有什么不同。
按当地风俗,姑娘嫁进门要改名,一个喇嘛给茨成拉姆起新名为巴丁央宗,
人们习惯喊她“巴央”。按习俗,巴央婚后几天与娘家人一起歇宿,婚后第三天
回娘家,按道理过15天后再回婆家。但她只有15岁,便留在娘家继续放羊。后来
偶尔到婆家来,也没有与丈夫们同房,所有的工作是与晋美朗加和小妹妹玩。父
亲很快把她接回去,过了一年,等再次听到消息的时候,她已经搭便车去了拉萨
12 1995 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发布妇女境况白皮书说,据50 年代初的调查,旧西藏一妻多夫家庭占24%,一
夫多妻家庭约占5%。也就是说,每4 户就有一户是一妻多夫。
13 据昌都地区法院 1994 年的一份调查材料,在芒康县9824 户中,每5 户就有1 户是一妻多夫。从一些资
料大致可以看出,昌都地区总体而言,一夫一妻是主要婚姻形式,一妻多夫次之。《西藏昌都-----历史.
传统.现代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第339 页
14 《关于藏族多偶制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认识》,根旺,《藏学研究论丛.第七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5
15 《巴哈里与西藏的一妻多夫制度新探》,戈尔斯坦,《西藏研究》2003 年第二期
16 如果妻子能搞好兄弟间的团结,一家人和睦相处,就会受到称赞,如果兄弟不和,就会认为妻子偏心,
受到人们指责。昌都丁青县丁青村的阿巴与卢呷两兄弟结婚,她比较喜欢弟弟,但在日常生活中,对两
兄弟平等相待,在性生活上对哥哥也尽量满足,不偏心。因此两兄弟对她也很关心,家里团结和睦。—
—《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第340 页
朝圣,嘎玛要去拉萨时,这个少女新娘还留在遥远的娘家,并不知道将失去一个
丈夫。
现在嘎玛要去拉萨了,他与每个人依依惜别,就是没想到还有个妻子巴央。
在热曲桥头,奶奶牵着嘎玛的手一遍遍叮咛:“做生意不要太辛苦,不要老
想赚很多钱,自己满意就行。我们以前那么多财产,现在哪里去了?嘎央,财富
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佛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