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之争仍将持续
在写给高层的信中,专家们说:“任何坚固的钢筋水泥大坝都阻止不了沿怒江深谷大断裂的相对错动,谁也制止不了沿怒江两岸至今仍在发生的巨大的山崩、滑坡与泥石流。”
专家们指出,在活动深大断裂、现今地震活动带上建跨江高坝,人类尚缺成功的先例,人们不可过于迷信过去十几年我国在建高坝、巨坝方面的技术成功。
“近年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灾害已向我们发出警告,目前正处于特大地质灾害、极端气候的高发阶段。”徐道一说,在没有人为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在21世纪上半叶,在怒江发生罕见的地质灾害、地震的概率仍将相当高。
“将怒江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问题作为一个特殊重大问题提交更大范围的讨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术机构和更多的专家参加调查、研究、讨论。”两位 老专家建议,为了增加其科学性,有关领导、机构应当鼓励不同意见在更大范围与更高层面上得到充分的交流与争鸣。在这几项重要工作做完之前,禁止任何形式的 “未批先建”的活动。
不过,对于这些专家的建议,另一些专家、水电开发机构和怒江当地的官员有自己的看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集团公司前总经理陆佑楣此前表示,怒江干流水量丰沛而稳定、河道落差大,进行水电开发具有地形地质条件好、移民少等优势。只要在开发中重视环保问题,坚持科学的开发模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原水利电力部前总工程师潘家铮曾表示,在怒江适当建些水电站,改变不了洪水期江水咆哮奔腾的壮观景象,改变不了怒江大峡谷有雪山、陡坡、草原、急流的瑰丽景观,更不会使“三江”并流区的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丧失。
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前会长何耀华研究员曾表示,怒江十三级水电开发,每年可为全国创造价值342.3亿元(电价0.35元/千瓦时,有效电量率 90%),每年至少可增创国民生产总值5158亿元(按每度电创造5元计);东部地区可减少火电投资850.7亿元,每年节约标煤3705万吨;此外,还 能给怒江流域创造448250个长期就业机会,并带动当地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记者2007年在云南怒江沿线采访时,曾巧遇怒江州州长侯新华。侯新华对记者表示,怒江州将坚定不移地建设国家级水电基地,实施“矿电经济强州”战略。
侯新华表示:“怒江人民有着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已经初步具备了改变家乡面貌的能力,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剥夺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权利。”
怒江州社会发展程度低、劳动者素质不高、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欠投入、欠开发等因素,至今还徘徊在贫困线上。全州4县(泸水、兰坪、福贡、贡山)无一例外地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
据侯新华介绍,2007年初,怒江州提出了“三大目标”:构建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打造“三江并流”怒江大峡谷知名旅游品牌。
云南怒江电网一位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怒江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就是水电和矿产,“怒江需要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两大优势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根据《云南省“十二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规划》(评审稿)的构想,未来5年,云南计划新建水电站136座。
记者注意到,根据2011年国家能源工作会议精神,对水电建设的表述已由去年的“合理开发水电”转变成今年的“要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地质高风险地区盲目开发水电。”徐道一说。
在回答记者有关什么是西南地区水电开发的最佳模式时,孙文鹏和徐道一表示,“都江堰式”的水电模式可取。
“都江堰式”与“高坝式”是两类互补的不同水利工程模式。孙文鹏解释说,“都江堰式”水利工程的基本特点是造价低,对技术、建材要求不高,建设周期短,抗地震能力超强,易于修复,有利于生态环境,长期效益好。
孙文鹏说,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建筑拦江高坝,不积蓄大量江水,不人为大幅抬高江面,而是巧妙地利用当地的地形、地物特征,把部分岷江水引向成都平 原进行农业灌溉。由于这种水利工程没有改变长期形成的地貌特征,没有大量蓄水,因此,即使遇到强大地震、山崩等地质灾害,对其破坏也是局部性的,消除了因 地震、地质灾害引发,由大量蓄水倾泻而造成的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