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水电新开工规模应达到1亿千瓦以上。 ■本报记者刘慧
全国出现大范围电荒,除却能源结构调整不力、煤电价格机制不顺等原因外,凸显出我们探索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不足。据统计,1—3月全国累计水电发电量11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9%,高出火电增速22.3个百分点。
5月13日,湖南立夏后出现大范围降雨,但五强溪、柘溪等9座大型水库降水量较少,小水电装机容量才200多万千瓦,相对于2911.98万千瓦的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小水电站满发也难起到作用。未来一周,湖南无大范围降雨,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或将加剧。
江浙皖等地电力供应尤其紧张。截至5月10日,福建累计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3.45亿千瓦时,超过去年输送总量的一半。湖北有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大坝,年发电量约千亿度,10倍于大亚湾核电,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水力发电的20%,但湖北仍然缺电,三峡的电大多被输往华东和华南地区。
去年,我国核准四川雅砻江官地、大岗山、长河坝等大型水电站,要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水电装机容量应达到3.5亿千瓦,去年底才刚过2亿千瓦。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水电新开工规模应达到1亿千瓦以上,水电发展任重而道远。
水能开发有潜力
“中国水电从困难起步发展到当前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用了百年时间,但从开发度、人均库容、人均水电装机等方面看,与发达国家有很大距离,仍是发展中的大国。”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中国水科院副院长贾金生说。
最新发布的《水电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水电是我国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性能源,也是目前可再生和非化石能源中资源明确、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中国水电蕴藏量近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是5.42亿千瓦。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水能资源60%—70%的开发利用水平相比,我国的水能开发利用率只占技术可开发量的35%左右,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全世界都非常重视水电的发展,包括美国、巴西等国。在所有能源获得途径中,水电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技术成熟度也高。”联合国小水电中心副主任、河海大学教授刘德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西南水能资源富集
西南地区是我国水能资源富集地区,可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67%以上。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1912年建在云南省。云南水电资源分布集中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流域,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9795万千瓦。到去年底,云南省发电装机达到3600万千瓦。
四川拥有全国第二大水能资源,2010年底装机3100万千瓦左右,约占全国的15%;预计到2020年,全省常规水电装机总量将达到9000万千瓦,达到全国常规水电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将建成重要的水电基地。
未来十年,我国水电装机将主要集中于四川、云南、贵州,后续规划包括西藏。目前,总装机240万千瓦的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西藏藏木水电站等多个大型水电项目相继获批。
此外,中国小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资源为7000万千瓦。
大水电和小水电协调开发
在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强调水电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更重视和支持在发展中国家开发水电。中央也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从四川、湖北和福建发展水电的实践看,我们对水电的性质、作用,全社会还没有达成完全共识,而且建大型水电站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水库移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
贾金生对此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进大水电和小水电的协调开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由于生态和移民投入增多,我国水电上网电价将呈现持续走高的趋势。
据了解,中央为解决农村和农业问题出台的水利建设政策,激发了新一轮水电建设高潮。陕西省政府出台的《小水电开发利用规划》指出:未来10年将建设40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2.63万千瓦,年发电量64.58亿千瓦时。目前已建成水电站585座,容量为92.56万千瓦。据媒体报道,福建省第二大河流九龙江流域被切割成数百个不连续的、非自然的河段,遍布整个流域超过1000座水电站,河流生态已完全改变。
“我们要注重在发展水电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刘德有认为,中小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小水电发展应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加强热厂管理,并考虑环境因素,包括生态、水生植物生长、污水排放等。
业内人士也提醒:开发小水电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西部地区水电往往对环境有破坏性作用,如何平衡开放与保护的关系需要更高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