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展示是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开展科普教育和限量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展示工作以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施主体。滇金丝猴展示2008年5月,开始探索,200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营业。三年多时间,工作人员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现就三年来所做工作以及存在的困难汇报如下:
一、工作回顾
1、在2008年5月中旬,根据滇金丝猴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成果,工作人员有计划地按照观察、分群、巡护监测等几个步骤,借助有利的地形和季节,将响古箐滇金丝猴种群一分为二,即滇金丝猴展示群(内群)和滇金丝猴野生群(外群)。展示群开展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和科学研究,野生群加强保护,做为后备资源和科学研究。
2、2009年4月1日,展示猴群被成功迁入展示区。进入展示区后,工作人员在工作方式上进行了调整,巡护人员以步道巡护为主,猴群在展示范围内自由活动,改变巡护员长期以来放猴、赶猴的不良习惯。同时,进行固定地点、时间的辅助食物补充,逐步形成猴群在近自然状态下成功展示。
3、为了尽可能减少猴群对展示区植被的破坏,使展示区最大化地容纳猴群,使生态旅游和特质资源保护相互融合、协调一致。基于科学分析展示区面积,2009年5月16日,工作人员对猴群进行了二次分群,分出去的猴群已安全送达响古箐外群,并被外群成功接纳。现在,展示猴群共80多只,由8个家庭单元,1个全雄单元组成,满足了猴群生存繁衍和展示需求的最低底线。
4、两年内,野生群没有再回到响古箐,保障了两个猴群的健康发展,初步摸清了野生群的栖息地情况,野生群的整个栖息地由以下几块组成:A、响古箐区域;B、尼空—格茸依吉区域;C、河扒花都—龙杂龙玛区域;D、阿双—大林区区域;E、格化箐—亚乐箐区域。
5、2008年10月起,工作人员向展示群投喂松萝。松萝是滇金丝猴在野外的主要食物,投食进展很顺利,猴子很快接受了人工投喂的松萝并大量取食。同时着手开展定点、定时、定量的投食研究;2009年,根据滇金丝猴食物和食性研究结果,向展示群投喂野外取食的植物,猴子选择取食了野生食物,如:松萝、竹笋、花楸果等。
6、2009年8月6日,开展投喂人工辅助食物。截止目前,主要投喂的品种有苹果、花生、胡萝卜、白萝卜、蔓菁、白菜﹑菠菜、漆仔等。猴子喜食苹果﹑漆仔、胡萝卜、蔓菁、花生等,取食率在100%。不仅如此,猴群逐渐选择取食其他的水果和蔬菜。
7、信号招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猴群对发出的信号已有反应。在研究中,前期采取人声叫唤的信号,后期采用吹哨子的哨声信号。投食前吹哨子,猴子听到哨声后,能诱导到投食人员附近取食。
8、通过10余年的监测巡护和近几年的辅助投食和信号招引,展示群的“习惯化”以基本形成,猴群已经对人类不在惧怕,人与猴的距离大大拉近,为科普教育、旅游展示和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9、2010年3月,展示群个别个体出现腹泻的现象,经专家诊断后,确定为是寄生虫所致。也出现了死亡的现象。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治疗措施,将猴群从面积过于狭小的展示区迁出。根据合作协议,大理学院喜马拉雅环境与资源研究所积极指导和参与了寄生虫的防治工作,并派研究人员进行系统的监测和研究,初步掌握了寄生虫的种类、致病机理及生活史,探索出有效的防治方法。根据实验方案,工作人员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效果明显。猴子的病情得到有效的防治,猴群的健康有了保障。目前,没有出现大的疫情和死亡现象,通过镜检虫口密度已经大大降低,没有对猴群形成致命的影响。
10、在此过程中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动物园、西南林业大学、大理学院进行了长期合作,主要对滇金丝猴的行为、繁殖、生态学、疫病防控、寄生虫、体质、食物食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科研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将进一步为科研支撑起保驾护航的作用,不断加深工作人员对滇金丝猴这一珍稀物种的认识。
二、存在的问题
1、野生群的回扰和监测将是个长期的问题,外群的科研和监测出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长期规范工作开展,因而,无法对猴群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2、目前,冬季的人工辅助食物组成不尽合理,粗纤维成分偏少。滇金丝猴的消化系统十分适应粗纤维的枝叶类食物,目前除松萝外,投喂的其它粗纤维叶类食物取食效果不好。工作人员投喂的食物类型应该和滇金丝猴的消化系统相适应。
3、定点投食造成了局部植被的破坏。主要是表现在对食物树种的破坏上,由于多频次、长时间光顾这些树种,造成这些树种更新跟不上,出现叶子取食殆尽的现象。从整体上来讲,整个展示区的植被都面临着一定程度被破坏的现象,类型包含乔木、灌木、草本。
4、展示区和社区的放牧区重叠,致使展示区存在一定的家畜粪便污染,不利于滇金丝猴的健康,家畜也是寄生虫传播的寄主。
5、展示区面积过小,投食场、夜宿地猴子粪便积累过多,粪便自然腐化速度小于猴群重复利用速度,增大猴群寄生虫病交叉、重复感染机率。
6、对滇金丝猴寄生虫的研究在国内目前尚属空白领域,没有可以借鉴的相关经验和参考资料;人力、物力、财力也没有固定的保障渠道,工作的规范性和长期性受到挑战,工作人员的研究工作困难重重。
7、机构和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猴群的展示和伤病救治工作由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筹备组承担,但到目前为止野生动物救护站筹备组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的批复仍然没有结果,造成工作的被动。该机构在猴群展示和伤病救治中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响古箐滇金丝猴展示群管养以及巡护人员供养等经费尚未得到落实。
9、响古箐滇金丝猴展示群及其展示区保护与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下一步的思路及建议
1、改变猴群展示方法和规范展示时间,减少在投食区的时间,有序组织游客减少展示时间,增加猴群更多的野外取食和活动的时间。
2、扩大展示区的面积,进行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寄生虫交叉、重复感染的机率,保护植被,并有效增加了猴群的野生食物。
3、采取直接观察和粪便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寄生虫进行长期监测,并进行治疗;开展滇金丝猴寄生虫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
4、科学进行人工辅助食物的投喂,仅作为招引性和冬季的辅助食物补充,猴群的主要食物还是来自野生食物的取食。
5、建设相关的设施。如:实验室、消毒设施、加湿设施和盛食器等。
6、增大人和猴的距离,避免人和猴直接接触,防止人猴共患病的传播。
7、向有关部门汇报和引导协调社区群众,逐步解决展示区内放牧等生产生活问题。
8、健全机构,增加编制,将救护站建成正科级的事业站,为滇金丝猴展示猴群的管养、研究以及生态旅游服务。
9、妥善解决社区群众的生计问题。
10、适当增加救护站的科研经费,为国家公园的有序营运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