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 付立志走了,他将年轻的生命留给了挚爱的边防。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雨季,灰色的天空依旧充满了阴霾。
付立志,一个让人心痛的名字!他用冲锋不止的姿态诠释了军人的价值,也诠释了他无悔的追求。
“孝顺父母,疼爱妻儿,感恩朋友,关心家人……”一句句质朴的话语,一段段刻骨的思念,汇聚成绵绵细雨,诉说着无尽的哀思。
懂事、孝顺、有志气,在父母眼中——
“志儿是我们心中的骄傲!”
在付国林眼里,儿子付立志很懂事。从小,付立志就帮着家里干农活,遇到年份收成不好的时候,还要跟着父亲外出打短工。
付国林一直认为儿子到部队是体谅家里的不易。时间长了,付国林慢慢感受到,除了为家里分担,更重要的是付立志对于部队的热爱。“看到他没日没夜地扑在工作上,即便回到家,开口闭口也是部队,我就觉得他有那股子劲。”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付国林眼睛都哭肿了:“立志总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不知道是啥意思,就觉得将军了不起,立志也了不起,他给我们老付家争光了!”
都说人生凄凉事,最是无情老送少。
6月29号,付立志牺牲的第8天,母亲杜香潭才知道儿子的消息。出乎家人意料的是,杜香潭比丈夫更加坚强,她说的最多的只有一句话:“真是苦了媳妇和孙子啊!”
滑县老家,付立志生前住的房间,桌子上面是他入伍前写的日记和平时爱看的一些书籍。因为房间里没有电视,妻子刘成斌在家的时候,就把翻看付立志的日记当作一种乐趣。
“以前也没在意,只记得立志媳妇看日记时候都会笑着说‘付立志好傻!’看得出来,她那是心里面欢喜。”杜香潭说,付立志去世后,他们也不识字,就把大女儿付爱萍叫了回来,让她帮着读一读儿子的日记。一天,大姐付爱萍在日记本里读到付立志高中时的一个片段:生活费不够了,本来想回家问爸妈要。回到家的时候已经下午一点多了,太阳挺大的。正想着爸妈可能吃完饭在午睡,没想到离家大概还有一百多米的时候,看到父母扛着锄头正要进家门,他们肯定是到地里干了活才回来。我不由得想起家里的困难和爸妈为了我们兄弟姊妹的操劳,脚步怎么也迈不动。站在那里呆立了两分钟,还是决定这次先不回家,然后转身返回了学校。
杜香潭心里一酸,想起了往事。
“去年我误喝农药,爱萍都说快没呼吸了。平时,立志心里面都是工作,家里很不打扰他。那次叫他回来,他说忙,晚了几天才回来。”杜香潭事后还有些埋怨儿子,“我就是想起来怕,走之前见不到他不甘心!”后来,付立志的战友们给老人说起了当时的情况,那时连队正在组织军警民联合巡逻,他作为连长是指挥员也是协调组织者。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付立志心急如焚,团里给他批了假,他却将休假通知悄悄放进了抽屉,直到巡逻结束才匆匆赶回家中。回想着付立志从部队赶回家里,在自己的病床前忙前忙后,彻夜未眠,杜香潭心中充满了愧疚,觉得自己不该怨他:“自古忠孝两难全,不是孩子不孝顺,确是难为有心人啊!”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长远。付立志家在农村,兄弟姊妹多,生活上不是很富裕。付立志一心扑在工作上,心中却充满了对父母的愧疚,一有机会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补偿。
2009年休假,付立志从郑州出发回滑县老家。
“我先去买个剃须刀!”因为第二天要赶车,付立志提出要给父亲买个电动剃须刀。
“都晚上九点多了,外面还下着大雪,天寒地冻的,不行就下次买吧?”
“下次买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或者在附近随便买一个?”刘成斌见付立志态度坚决,只好让步。
“不行!你好好待着,我去!”
付国林清晰地记得,儿子一进家门就拿出一个剃须刀送给他,他爱不释手,还一个劲地问:这个咋用?是什么牌子的?是不是花了很多钱?
“后来听立志媳妇说,买那个剃须刀用了一百多元,他自己都没用过那么好的!”言语中,老人有些哽塞,在他眼中儿子就是孝顺,心里想的都是他们。
体贴、无私、有担当,在妻子眼中,付立志是个好丈夫——
“下辈子,我还要嫁给你!”
2006年冬天的那次见面,注定是刘成斌生命中最美丽的一次邂逅!
经人介绍,付立志打算利用休假回家的机会去相相亲,他与刘成斌约好在郑州见面。那天刘成斌早早地就赶到火车站,看到附近有座人行天桥,寻思着第一次见面就在桥上,多少有种“许仙与白素贞”的浪漫。
“我早早地就看到他了,因为那么多人就他穿着军装。”刘成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第一感觉就是有点愣愣的,心里有点失落,结果慢慢相处下来,觉得他挺真诚的,做事很细心很周到,处处都想着我。”
2009年12月18日,两人就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日子,两地分居,平淡难熬。刘成斌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付立志短暂的休假,那几天她可以什么事都不用管,付立志会把每件事情都安排妥当。儿子付晨焯出生后,经常晚上哭闹,付立志每次都让妻子去休息,自己一个人照顾。
其实,刘成斌也曾埋怨过。一次儿子付晨焯高烧住院,刘成斌萌生了让付立志离开部队的想法。
“老公,焯焯高烧39度6,还一直拉肚子。”
“在医院吧,医生怎么说?”
“他们说是秋季腹泻,有传染性,都没让我们住正规病房。”
“你们在哪儿呢,有没有留医生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