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镇位于县境南部,介于北纬26°52′-27°21′,东经99°39′-100°01′之间,镇政府驻吾竹开文村,海拔1900米,距县城188公里。
金江镇唐属吐蕃神川督府,宋为磨些尊长地,称花马国。元属巨津州,其金沙江东岸分布有木哭和寨(木可湾),纳末邑(良美)、大芦珠奴邑(格路湾)、索蒲和寨(土旺)、蒙师枨邑(木师扎)、娑夷邑(所邑)、沙逻邑(冷都)、阁姑罗邑(吾竹格古)、车月场邑(车轴)、大莲邑(达林)、细莲邑(土林)、淋都邑(冷都)、大机邑(天吉)、白帖和寨(巴岔湾)等村寨,以东直达样东阁(永胜牙权角)与小旦当(小中甸)为界。明成化十九年后,木氏土司派呗色管理。清雍在二年中甸归属云南后为江边境,其辖地"上江良美尼嘎阁,下至三坝洛吉河"。民国改为第三区,民国27年编组保甲,改称金江区,设吾车、良美、木笔、三坝4个乡。1949年,中共滇西北工委在金江设立中共金江特区工作委员会。1950年1月,建立金江特区人民政府。5月,中甸解放,仍设金江区,三坝单独设立三坝乡。 1958年,建立金江人民公社,下辖良美、福格、木高、士旺、新建、兴隆、吾竹、车轴、士达、兴文、新仁、里仁等乡。桥头、永胜、长胜划归下江公社。1960年,缩小公社规模,复改为金江区,辖良美、士旺、兴文、吾竹43上小公社。1962年撤销小公社,恢复区、乡、镇建置,新仁、里仁划归虎跳江。 1968年改为公社。 1973年划出士旺、福格、良美、木高成立由江公社。1983年改为金江区。所辖大队改为乡。1988年区改乡、乡改村。至自然村,共3067户,15273人。其中汉族6633人,纳西4116人,傈僳1428人,白族1606人,苗族1010人,彝族297年,藏族117人,其他6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6.57%。
金江镇东靠群山,西临金沙江,农舍耕地分布于海拔1820-2700米的台地、山坡上。据土地详查,全镇总土地面积627平方公里(940484亩),其中耕地51611亩(1990年统计上报数28157亩), 园地57亩,林地781285亩,牧草地33600亩,水域24615亩,居民点占地6085亩,交通占地2233亩,未利用荒山40999亩。
金江镇境内有兴隆河、安乐河二条较大河流。主要水利工程有金沙江大沟,全长86公里,引水流量1平方米/秒,纵贯全镇5个行政村,实灌面积5365亩,年平均气温14.3℃,极端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6.6℃。年降水量609.3毫米,无霜期247天。全年日照粮豆播种面积42229亩,粮豆总产9929吨,亩产235公斤,人均产粮646公斤,是中甸县粮食产主区。大小牧畜存栏29285头(只),其中生猪羊栏19679头,占全县总存栏的16.57%,出栏8559头,占全县出栏总数的18.3%,黑木耳是金江镇特产,远近闻名。 公路纵贯全境,另有木师扎、瓦金街、所邑、打芝坝、羊丽石、车轴堆满、士林、兴文、撤苏碧等多处渡口, 以小型木船或机船摆渡,与金沙江西岸丽江巨甸、金庄、格子、石鼓等重要集镇及丽(江)维(西)公路衔接。
解放前,金江仅有完小2校,初小2校,教师12人,在校学生70多人。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至1990年,全镇有中学1所,教师48人,在校学生460人。小学30所,教师162人,在校学生2385人。 幼儿园1所,在幼园儿1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有影剧院1座,电影放映队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有卫生院1所,7个行政村皆设有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