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的几大新闻门户,均出现了一条“奇怪”的新闻:“女生被老师带去吃饭坠亡校方称记者没事找事”,说的是青岛一职校大一新生刘晓傲,入学不到两月,一次被老师叫出去吃饭,当晚坠楼身亡。说它奇怪,是因其呈现过程颇有值得探究之处。 从新闻内容看,首发媒体是《中国商报》。文中有直接引语:“你个小小商报的记者,报道这个干什么?别没事找事!”这句飞扬跋扈的话,也成了舆论关注的引爆点。
不少网站转载时,也很有噱头,如“美女新生校庆日酒店坠亡 梦想当一名空姐”、“校花与老师外出吃饭,深夜在酒店坠落身亡”等。
这已不仅是标题党了,简直有主观的“桃色加工提炼”痕迹。可惜,有些网站宁愿在“将新闻娱乐花边化”方面下功夫,却不肯做一些基本的事实考证。
仍以该新闻为例,严格意义上讲,应称为“旧闻”。倒还不是说事发至今已近一月,而是说它见报距今也有十来天了——它是刊于11月8日《中国商报》。可各大门户网站基本都默认这是当日的该报新闻。
这正是我觉得奇怪之处:此新闻,至少一周前就在网上见过,却在19日突然大热。依循各门户网站标注的转载媒体,我一家家倒查,几乎没有一家标明准确来源,诸多网站也是在传播“N手资料”。
赘述这么多考证新闻源的繁琐工序,并非全无意义。在我看来,不管对某一篇新闻评论,还是对整体的媒体转载传播而言,信息来源真实性的核实,都是最基本的工作。否则,评论就失去了立论之基,新闻损失了公信——而这不正是新闻中对媒体持抵触情绪的校方负责人所乐见的吗?
如果报道本身因某些基础性的核实工作缺失,而出现瑕疵,哪怕是“无伤大雅”,可能仍然会授人以柄。若被这些监督对象抓住这样的瑕疵,大做文章,岂不是让新闻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何况,那些基础性的信息核查,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乎新闻理念和价值取向。如果连核实信源的工作都懒得做,却热衷将新闻花边化,那么就会让严肃的新闻在传播中走样。比如女生坠亡事件,新闻核心,本该是死者家属最关注的“老师为何要带学生外出吃饭;是否有让孩子喝酒;目的何在;如何坠楼的;为何不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家属到校后,校方为何仍长时间躲着不见”,以及该校资质如何,是否有商业欺诈行为等。
如果媒体转载传播时,将受众注意力引导向“美女校花”、“酒店坠亡”,那么这样的严肃新闻内核就会遭到极大稀释。严肃新闻若都被娱乐化,舆论注意力被导向别处,或许,那句傲慢的“负责人回应”正是一句反向警示——“报道这个干什么?别没事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