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记者在崇文门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麦当劳3家大型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块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发现,肯德基崇文门店、真功夫崇文门店的冰块菌落数量高于国家标准,且高于马桶水数倍;麦当劳崇文门店冰块菌落总数为12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但低于马桶水。 虽然只是媒体偶然的抽样调查,但两家知名快餐连锁店里食用冰块的菌落数量,竟然高于马桶水5倍和12倍的惊人爆料,岂能不令未食者却步,已食者作呕?消费者花了不菲的“知名快餐”价钱,享用的冰块却可能还不如马桶水干净,这与其叫“新闻”,更莫如称“悲哀”矣!
关于食品安全,关于防范之疏,近些年来,公众已经听多了“媒体走在监管之前”的故事。搜索网络,浏览新闻,诸如苏丹红、石蜡米、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等等,事前监督严重缺位,或者是“九龙治水”实效寥寥,而在记者及媒体撕开“黑幕”之后,又突击拉网、匆匆处置一批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可谓几成习惯性的常景。如今,“知名快餐”的食用冰块,让人们印象中脏兮兮的马桶水,着实地“长脸”了一回,算不算又是记者操了监管的心呢?
说到食品安全和检测体系,有个例子常被提及:香港称内地出口食品合格率为99.97%,澳门达到了100%;而珠海检验检疫部门也曾不无自豪地宣称,10多年间,只有一家出口活鸡公司,因为收购非注册养殖场活鸡供应香港,而被注销了供港澳资格。为什么供应港澳的食品质量如此过硬,而内地居民的“消费生态”却日趋严峻?这一国两“质”的食品安全怪象背后,显然存在着问责机制与问责力度的可忧反差。
“马桶水比冰块干净”的检测缘何而起?媒体报道也说得清清楚楚,因为有外媒的消息称,英国超过六成的餐饮连锁店提供的冰块细菌总量,甚至超过取自马桶水箱的水。可见,所谓“记者操了监管的心”,不过是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多了一种闻风而动的新闻敏感。由此而论,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有关部门对食品质量的“安全敏感”,跟媒体记者的职业敏感相比较,则明显给人以不在同一“敏感层次”的感觉了。
马桶水的意外“长脸”,终究只是一种意外。然而,亡羊补牢也好,见贤思齐也罢,身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是不是可以有所反思,有所醒悟:将来何妨把培训和实习的选择之一,尝试着放到新闻单位;若有新的监管人员招聘使用,须先跟着记者在媒体监督的阵地上摸爬滚打一番。有了这种更接“地气”的职业敏感,也许会使“监管滞后”的尴尬日渐减少。
“马桶水比冰块干净”的意外揭秘,很难不引发“一‘冰’激起千层浪”的事后普遍检测。甚至于,即使有关部门不去抽查抽检,那些“知名快餐”也要忙着自证“清白”了。但实话实说,倘若少了一种根植于广大消费者心中的“长效信任”,诸如此类的“短期重视”,难免仍将沦为一张时过境迁的“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