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切实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作为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为粮烟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武定县2009年至2020年要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6万亩。其中:2009年上级下达任务1.07万亩,实际完成3.02万亩,完成任务的281%,完成总投资2238.52万元,完成任务的218%。2010年,上级下达任务2.61万亩,计划总投资2394.68万元。到2011年1月底止,已投资4640.48万元实施完成了3.61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占省州下达任务2.61万亩的138.45%。
为加强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步伐,全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和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政策研究室(县农办),明确了工作职能及职责,负责统筹协调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各项工作。县级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确定了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县委、政府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纳入度重大建设项目立项进行督察,确定县委牵头领导、政府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协办单位,实行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县人大、政协也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开展专题调研、进行工作审议。以此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全县上下形成了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班子成员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干部群众齐参与,上下联动、互相配合、紧密联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促进工作全面开展。各部门在抓好年度项目落实和实施的同时,主动加强向省、州主管部门沟通联系,认真做好下一年度项目的立项争取和计划编制上报,确保做到计划早安排,措施早落实和项目落实到位,组织实施到位。为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县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工作经费,各部门也安排了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了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高位推动、强势推进。
——强化山区,实出水利。全县紧扣“四个围绕”(围绕特色进行科学规划、围绕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围绕改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建设破解基层发展难题),把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纳入全县“五大产业”发展的高度宏观把握,体现特色化改造。编制了《武定县中低产田地改造总体规划(2009—2020年)》,把改造目标任务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地块,分解到实施部门,并围绕规划实施改造,坚决避免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体现集群化改造。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抗大旱、保民生、促发展”结合起来,采取烟水配套、国土整治、山区“五小水利”工程等多种措施,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
全县结合国土面积97%是山区的实际,坚持“巩固坝区、强化山区、突出重点、效益优先”的原则,注重山区这个改造重点,把项目重点安排在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相对集中连片实施,突出管网、管池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山区半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为粮烟增产增收奠定基础。在全县已经实施完成的5.57万亩改造面积中,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面积达5.3万亩,占96%。两年来,共完成小型水利工程192件,沟渠88.67公里,管网83.74公里,田间机耕路26.72公里。通过管网、管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但改善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人畜饮水困难,而且还确保了粮烟适时栽种,特别是在百年不遇的旱灾中发挥了较好的效益。
——整合项目,打造亮点。按照“项目连片建设、资金集中投入”的要求,县中低改办建立了成员单位责任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了解项目的争取落实情况和组织实施情况,加大组织协调和督查落实力度,充分发挥各部门对项目实施的系统管理职能和各部门整体联动效应,努力形成责任明确、管理到位、条块结合、有分有合的工作格局。各职能部门工作中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加强与州级各部门的汇报衔接,坚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积极整合项目,集中投入,实行相对连片改造。全县在抓好整体推动面上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机遇,整合项目及资金在猫街和高桥镇相对连片实施2.1万亩的重点项目。至2011年1月底,该项目共建成小型水利工程72件,完成沟渠建设28.6公里;建成机耕路28条,总长度9.22公里。通过实施田间道路、沟渠、土地整理、河道治理等项目,集中打造示范样板和亮点工程,以典型引路带动全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全面推进,起到了学有典型、看有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10月云南省人大视察组一行到武定县视察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后,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调整结构,促农增收。通过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推进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保障了农民土地经营收入。中低产田地改造后项目区的土地变成"田成方、管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为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产生出助农增产增收的效应。以烤烟为例:2009年全县种植烤烟4.92万亩,收购16.5万担,实现总产值12663.69万元。2010年虽然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全县烤烟种植面积仍然达6.18万亩,收购21.05万担,实现总产值15974.62万元。2010年,全县土地流转14900亩。其中:出租面积达10031亩,且大部分都是近两年已实施过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田地。目前,全县有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2010年,龙头企业投资2801万元,建成种植基地2.4万亩,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15.7万亩,带动农户7.82万户增收11070万元,户均增收1961元。全县2009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2010年虽然遭受特大干旱的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达3223元,比上一年增长12.77%。
——强化宣传,参与广泛。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建设”的要求,县、乡、村各级干部深入一线,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使项目建设得到项目区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到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中来。宣传部门充分发挥舆论阵地作用,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中低产田地改造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各方工作合力。项目实施部门和乡(镇)在干部职工中讲清政策,说明意义,激发活力。各项目乡(镇)强化项目区群众的宣传工作,宣讲政策,统一思想,不断鼓舞士气,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减少矛盾纠纷,确保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认真抓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工作,积极组织信息上报,采取会议、简报、广告牌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做到了报刊有文字,电视有图像,宣传多样化。通过宣讲政策,统一思想,不断鼓舞士气,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减少矛盾纠纷,确保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