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丧葬礼仪
彝族对丧葬礼仪是十分重视的,对死者也是十分尊重的,彝族俗语说:“死者后面不滚石”,无论死者生前有多大的过错或者不是,死后都不应说三道四的。村里死了人,无论死者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牵动全村以及所有的亲友,尤其死者是有威望的老人,那么其礼仪就更为隆重,也十分复杂。这里就本人所了解的香格里拉彝族常规丧葬礼仪做一些粗略的介绍。
当老人弥留之际,守护在身旁的家人和亲友,就给他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死母玖卡”即全套的寿衣,将旧的换下。一般男性的寿衣是两件上衣,黑里白外,一条裤子。脚上还要裹上裹腿,外披一件做工十分精致形似牛羊的千层肚一样层层折叠的“嘎沙”,头上包着丈余长的挽英雄结(英雄结要打九个结)的丝帕。若是女性则穿一套全新的老年女装。
穿戴完毕,等着老人一断气,立即朝天鸣一枪。于是哭声顿起,在场的儿孙亲友无不哀声痛哭,动人心魄。但此时,唯有死者的老伴,端坐一边,强忍悲痛不哭。彝家的旧规矩,夫妻俩死去一方,另一方是不能哭的。
人们哭过一阵后,便要为死者整容。老人一断气,就有人上来为死者托嘴抹眼,让死者闭目合嘴,好似睡去一样。然后再把死者的两脚卷曲起来,双手握成拳状交叉于胸前,就象胎儿在母亲的腹中一样。在死者口中放上早已准备好的一点碎银子,这点碎银彝语称作“土可母”即口食银,并曲腿侧卧于临时特制的担架上,下面垫的用“嘎沙”,男的要数九个层层折叠的“嘎沙字码”。女的要用七个“噶沙字码”,然后用白布盖好。随之就在房外靠主卧方搭设灵棚、灵架,停尸的担架要抬出屋外,放置于灵架之上。
由主人家出面请一位德高望重或责任心较强的男性老者做祭(守)灵人,彝语叫“罗五”,“罗五”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亲友到来时替亲人们用所带来的物品牛羊、酒、鸡蛋等向死者祭献;防止猫、狗等动物跑到遗体的旁边;“罗五”一般不分白天黑夜守护在遗体旁边,直到最后为止。对“罗五”是要进行特殊招待的,有专门为“罗五”做饭的人,每天三顿要吃好,彝族规矩是不能让“罗五”饿肚皮的。
把死者抬到屋外,选定“罗五”后,有一项仪式要由“罗五”主持来完成,那就是杀殉葬羊,此羊彝语称之为“果该却拥落”,这是一只死者生前就准备好的大公羊,此羊必须是一只未曾去势的大公羊,且越老越好。此羊的杀法与平时的杀羊方法大有区别,杀此羊必须用 一把尖刀从羊的肋部插入,直至羊的心脏,彝族称这种方法为“依锅”,意为一刀致命的意思。然后剖肚取出内脏将羊的苦胆挂在死者的担架上,羊肝则放于火内烧熟后与羊的肩胛和苦荞粑粑一起,放在一个盘里,摆于灵前祭献死者。此外,还要将装有燕麦炒面的羊皮或白布口袋置于死者身旁;显然这是象征死者去阴间的路上备用的口粮了。
扎制停放遗体用的担架。彝语称为“耶补”,老人断气后才开始扎制,担架抬杠多用平时放置在火塘上方的圆松木杆,并用白布缠绕,担架形似木梯,扎制也有一定的规格。如,横档男的要扎九根,女的七根。扎制担架所用的绳索必须是麻线,而不能用其他东西代替。遗体放在担架内的姿势虽然都是侧身而卧,但是男女也有别,男的右手在上,据说这是便于抽刀御敌的意思。女的则左手在上,据说是便于捻线意思等等。
然后就通知亲友,并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参加悼念活动的除本村亲友外,还有外地的亲友。死者住外地的近亲本家和儿女亲家都要及时通知赶到。儿女亲家,特别是已出嫁的儿女及其婆家,得知消息后,要立即组织其家族亲友前来参加悼念活动。按照礼仪,他们背上白酒、鸡蛋、赶上牛羊等祭品来悼念。这些参加悼念的队伍,人数多达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之多。儿女多、亲戚多的老人去世时,各路亲家都要组织众多的人员参加,人数就更多。
各路悼念队伍来到离丧家不远的地方时,便鸣枪致哀。其中死者的至亲们开始放声大哭。主方听到枪声后也要立即鸣枪迎合,接着便组织迎客的队伍在村外迎接。按照传统边舞边唱着将客人们迎入灵棚中。这时对方也有人边唱边舞进行应和,其他客人则纷纷来到灵前致哀哭泣,敬献所带来的物品,表示对死者的深切悼念。
悼念的时间三天、五天不等。一是根据丧家的家庭条件而定,有能力、家庭富裕点的就多停放几天,家庭贫穷一点的则少停放几天。二是要根据彝族的历法测算吉日而定。其间各方亲友都要进行唱歌、跳舞和说唱等。说唱的内容多为悼念死者,歌颂死者的功德以及指路经等。指路经是一部彝文典籍,内容主要是为死者指明离开儿孙前往祖先居住的乐园时,应经过的路线和必须注意的事项等等。唱经者一定是精通彝文典籍的人,不然这种指路经是不能够随便去唱的。跳舞的也如此。
彝族丧葬的突出特点是火葬。尸体停放三、五天后,就将尸体火化。火化有许多规矩,火化地点多选在村外的林边,由本家亲属前往具体选择火化地点。火化用的柴薪一般都在选择好的火化场地边就近砍伐,不能多砍,用多少只能砍多少,不能使柴禾剩余。火化用的柴块交叉放置形成“井”字形。放柴禾的层数男女仍然有别,男的要放置九层,女的要放置七层。遗体要连带担架一起放在柴堆上,死者的头要向着东方。火化时要从尸体的头脚两头同时点燃等。
火葬柴堆点燃后,一股浓烟冲向天空。众多亲友随即离开,留下专事火化的人员和几位陪同人员,在离火葬地点不远的地方,另烧一堆篝火,他们围着篝火吃肉喝酒。他们所吃的肉是特别准备的一头小胖猪,这头猪彝语称“母布纹”。据说这是怕死者在去祖先居住的地方的路上偷懒睡觉,让其跟在死者的灵魂后面的,督促死者早日赶到祖先居住的乐园同祖先团聚。专事的人员及陪同人员一边吃着肉,一边不时派人去照看尸体火化的情况。火化大概需要六、七个小时的时间。他们要等到火化完备收拾好后才离开。火化要细致到不能留一根头发丝。火化完毕后家属就到火化场捡骨灰,把骨灰放入一个用布缝制的小口袋里,送到林中或一个不漏雨的岩洞中;有的是在火化场就地撒向周围。
丧葬还讲究杀多少牛、多少羊以殉葬死者,以杀牛多者为荣。具体情况等遗体送山后由丧事总理向到场的亲友公布,小到一斤酒都要公布。等公布完毕就分肉,在场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必须分给,不能有遗漏。这样一台丧礼已基本告一段落,亲友也陆续离开。(马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