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薪火相传 根脉不绝——迪庆州东巴传习馆传承东巴文化十二周年总结报告 |
[ 录入者:jsj | 时间:2011-02-22 13:02:09
| 浏览:5065次 | 来源: | 作者: ]
|
前言
迪庆州三坝纳西族乡,唐属吐蕃神川都督府,宋为磨些大酋所据。元代,白地、瓦刷、哈巴和江边属宝山州。明成化二十三年后,由木氏土司占领。清雍正二年后属江边境。民国初属第三区,民国27年(1938年),设三坝乡,仍属第三区。1950年改为三坝区,1968年复改为三坝公社。1977年,划出洛吉及安南九龙归洛吉公社。1984年改为三坝区,1988年改为三坝乡,1977年,三坝纳西族乡。辖江边、哈巴、瓦刷、白地、东坝、安南6个行政村,74个农业社,75个自然村,2768户,15665人,其中纳西族9794人,占62.52%,汉族2215人,彝族1981人,藏族639人,回族709人,傈僳族299人,其他民族28人。三坝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至今仍保存着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东巴象形文。其东巴画、东巴舞、纳西服饰、吟唱调、民情风俗等都独具一格,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三坝乡境内闻名遐迩的“仙人遗田”泉华奇观白水台,渣日岩画,被誉为“世界花园之母”、“天然动物园”的哈巴雪山,举世闻名的虎跳峡(下虎跳峡在境内),在东巴祖师阿明修行成道的灵洞阿明阿卡等奇观,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纳西文化从时间,空间上来说,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丽江时空范围,它的时间跨度上可追溯到汉朝时期的“摩挲夷”,下可抵达宋末元初忽必烈所赐的“丽江”地名时期,空间范围也从河湟流域一直分布到雅砻江、大渡河直至金沙江流域。一直到现在,在滇川藏交角区仍分布着不少以“纳”自称的纳系族群,他们都是纳西(麽些)的支系,都是构成纳西文化的主体。
三坝白水台在行政上隶属迪庆州,在文化圈上又属于纳西文化圈,从历史到现在,一直声气往来,交流融合,“没有到过三坝白地,就不能算大东巴”的语句中仍可看出这种文化渊源的深远,前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巴造纸,也是纳西文化的共同荣誉。同时,三坝白水台不仅以东巴圣地久负盛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在地理上看,它处于迪庆与丽江的中间,既是以后丽江、迪庆两个旅游大区的交合点,也是纳西文化与藏文化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重要战略要点。保护、传承三坝纳西族传统文化,对两州市的旅游发展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文化兴,三坝兴,文化亡,三坝危!文化的生死存亡与三坝的命运息息相关。文化是三坝发展的命根子,如何保护、传承三坝的传统文化,是摆在三坝父老乡亲的一个时代课题,也需要各方有识之士,党委政府的重视。
基于此,在各方有识之士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1998年3月16日在三坝纳西族乡吴树湾村成立了东巴文化传承学校,开始了东巴文化传承历程,弹指一挥间,十二年时光倏忽而过,这十二年是在成功与挫折中不断探索奋进的十二年,其间的艰辛与苦衷一言难尽,取得的硕果也是有口皆碑,自在人心。由此,对这十二年来的传承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总结工作,一则总结经验,以期有利于传承的延续,深化;二则希望能够向多年来一直支持、关注白地东巴文化传承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汇报一下传承实情,这也是一种感恩回报。
一、创业艰难
白地是纳西族宗教东巴教的发祥地,是全体纳西族东巴的朝拜圣地,至今仍有不少传说,如创造东巴象形文字的圣人劳迪班独、东巴教教祖丁巴什罗,在这里设坛传教,第二圣祖阿明什罗的故事等等。“没到过白地,不算真东巴”也是三坝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折射。这个传统代代沿袭至今,前来这里朝拜学习的学徒、有的来自本州境内的德钦、维西、中甸三县,有的来自丽江、鲁甸、永宁等地,有的来自俄亚、木里、盐源、永胜等地。还不远万里来自西藏、青海等地。白地在明代以来就已成为纳西宗教的圣地和东巴教的传播中心。国内汉族学者陶云逵、李霖灿、喻遂生,本民族学者和志武、郭大烈、杨福泉、白庚胜、和少英、戈阿干、外国学者洛克等学者不仅亲临白地考察,而且写下名篇巨著宣传介绍白地东巴文化。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我省建成民族文化大省的宏伟规划,迪庆州委、州政府制定保护、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系列有关政策。香格里拉县委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为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宣传部门、报纸、杂志和影视媒介,也作了许多宣传报告。
但是白地一带的著名东巴大师一个个年迈过世、所存经书、法器和珍贵文物也不断流失。而现今很多农村中轻年对东巴文化兴趣不大,不知道本民族还有这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1997年白地八大纯纳西村中只有三位东巴大师,吴树湾村和占元大师、古都村和志本大师、波湾村树银甲大师、白地八大纯纳西村中水甲村、恩水湾村、布主湾村、阿鲁湾村、恩土湾村没有一个能正规掌法事的东巴,白地的历史地位与现今事实极不相称,白地东巴已断,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汝卡东巴更是奄奄一息。
在白地完小校长和树荣老师自幼生长于白地,深受地方民间文化的熏陶,也在学校里组织开展过民间文化的传习活动,他深知民间文化的源头在民间,如果民间乡村的东巴文化失传,对于三坝的民族文化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他眼看东巴文化面临失传之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数夜辗转反侧,整夜未眠。1997年3月始,和树荣与老东巴和占元先生、民间歌手和德明先生多方聚议,在三人倡导下,在吴树湾村开始动员青年人学习东巴文化,村里一开始有不少年青人参加了东巴文化学习小组,在村里掀起了学习东巴文化的热潮,由此开始了东巴文化传承的历程。
因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也得到了村委会及村民的广泛支持,到了1998年3月16日,终于开办了迪庆州第一所东巴学校,请吴树湾村汝卡东巴大师和占元当任教师,学习上课时间以夜晚学习为主。但随着课程的学入,夜校远远满足不了学员们的学习欲望,2000年春,吴树湾村长和志德等村委会提供校址,和树荣老师捐助2所木楞房(一所为快班教室,一所为慢班教室),并安装了照明设施,配备了教学用具等,把夜校办成全日制学校,取名为“白水台汝卡东巴学校”。
吴树湾村有96户,448人,全村100%为纳西族,其中多数是纳西族汝卡支系,占了87%。汝卡是纳西族最古老之系,与纳西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同时也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近年来,西南大学钟耀萍博士与吴树湾村的和树昆、和树荣二人合作研究,在东巴经书《困丁土》《古不开》《加威力》《十我白争》等4本经书中找出93个汝卡东巴字,并写成论文后参加了第十六届国际人类与民族学联合会大会。
东巴学校的传承活动一开始,就突出强调了传承主旨:把东巴文化传承与恢复文化生态相结合,把东巴文化传承与村容村貌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重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村子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就应有贡献。
二、传承纪实
1、培养东巴传人
传承学校一成立就健全了人事制度,以和树荣同志任白水台汝卡东巴学校校长,杨玉春为副校长,和树昆同志为班长,和占元大师为教师、顾问。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习时间表。高徒和树昆、杨玉春、杨秀光、和贵武、和根利白天轮流向汝卡东巴大师和占元学习,晚上又轮流传承给白天没有时间学习的其它东巴学员。东巴学校白天黑夜经声朗朗,做到师傅教徒弟、徒弟教徒弟,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勤学苦练,在本校进行认真交流学习外,高徒和树昆还常到东坝著名大东巴习阿牛大师、白地和志本大师处学习。在西南大学文献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喻遂生教授。西南大学博士钟耀萍女士等有识之士的支持下,2008年11月19日至12月19日到宁浪县永宁乡加泽村、余米村汝卡纳西居住村跟石布不大东巴、阿八茸东巴交流学习。2009年4月10日至25日到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卫日村拜大东巴阿高拜师学习,学习各地东巴的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东巴各种知识。
通过十二年的努力学习,虚心求教,高徒和树昆已学会掌握了168本传统的东巴经书,66种东巴咒语,20多种东巴宗教祭祀仪式。算、挂、卜、签等,成为纳西族地区最年青的东巴。高徒杨玉春、杨秀光、和贵武、和根利、和学初已出师能单独做东巴学事,已保护、抢救和传承20种原汁、原味、原貌的东巴舞。
2、整理东巴经书
通过十二年的坚持和努力,学校挖掘、整理了一些传统东巴经书,主要做到了能够通读、解释、仪式运用这些重要经典,一些高徒能够熟练背诵这些经书。现将整理过的经书介绍如下:
1、《习布》,2、《级拿花》,3、《毛米之》,4、《冷怒记》,5、《希车斤》,6、《课母劳刀》,7、〈〈只布〉〉8、《头火批》,9、《思布困得土》,10、《阿气》,11、《车对》,12、《好识》,13、《暖而三》,14、《认书而肯》,15、《古作斤作》,16、《而九巴答批》,17《高俄高作》,18、《古认古好呀》,19、《作书土古》,20、《东巴喊公社》,21、《日拿松土古》,22、《母之公社》,23 《只战》,24、《母气》,25、《识我》,26、《白争》,27、《母土争》,28、《能能书》,29、《古不恩》,30《知志多多》,31、《千古土》,32、《阮给》,33、《古不开》,34、《命肯普》,35、《普腊布》,36、《把毛把公社》,37、《素哭》,38、《不给来车只》,39、《母恩谁》,40、《汝卡习布》,41、《汝卡斤拿花》,42、《毛土古》,43、《散土古》,44、《日色》,45《汝卡毛米之》,46、《汝卡冷怒斤》,47、《汝卡课母劳刀》,48、《汝卡同花批》,49、《和火肯》,50、《母争米》,51、《尔争米》,52、《汝卡车对》,53、《汝卡好十》,54、《汝卡母恩谁》,55、《汝卡暖而日》,56、《汝卡命肯普》,57、《认书而肯》,58、《半书公社》,59、《高俄高作.60、《共认共好呀》,61、《布走土》,62、《拉处土古》,63、《阿古中》,64、《母土阿吕中》,65、《只战》,66、《汝卡能能书》,67、《古种古多》,68、《工劳打》,69、《马蹄献》,70、《日高》,71、《布满打》,72、《革本而》,73、《上郎布》,74、《上郎毛米志》,75、《上郎斤课冲》,76、《格本公社.77、《上郎公社》,78、《洛多古母》,79、《上郎点益》,80、《很认评骨中》,81、《很认评论中》,82、《很认评满中》,83、《高俄高作》,84、《高论空》,85、《肯作》,86、《种只》,87、《古争阿土》,88、《上郎三》,89、《好色红》,90、《斤土古》,91、《母入母润哭》,92、《母猪都》,93、《车土请》,94、《不满主》,95、《古争阿土斤》,96、《不肯作》,97、《斤如三》,98、《布排考刷》,99、《抓狗三》,100、《不只三》,101、《创世经》,102、《请鬼要鬼战》,103、《土不要不》,104、《争每普吃》,105、《鲁班鲁绕》,106、《俄高拉阿滴》,107、《拉线5本》,108、《从不三》,109、《土只普》,110、、《高车肯》,111、《每布谷母》,112、《每布考》,113、《答母斤》,114、《每亩斤》,115、《开公》,116、《考处请》,117、《每好十》,118、《把毛土古》,119、《属毒属而》,120、《你高对伟只作》,121、《都普小雀书眉拿不而》,122、《属土属布》,123、《考土考布》,124、《拿早狗土》,125、《吃土》,126、《布普的独土》,127、《属中阮》,128、《属空普》,129、《努美阿美》,130、《属处土》,131、《很考水》,132、《很的水》,133、《斤考很水》,134、《土水》,135、《争古红》,136、《旺中半满多》,137、《你中半满多》,138、《处册的三次深片》,139、《使伟处册古片》,140、《布同处册》,141、《希工木》,142、《命为多》,143、《论早多》,144、《库斤》,145、《很鲁早》,146、《命鲁早》,147、《茸习命习资》,148、《布同串词的多》,149、《拉布》,150、《考参》,151、《作拉》,152、《小孩取名》,153、《命为斤》,154、《算星座》,155、《解梦》,156、《解眼皮跳》,157、《解火笑》,158、《解乌鸦叫》,159、《解听》,160、《解见》,161、《解狗叫》,162、《解打雷》,163、《解地震》,164、《算起房盖屋》,165、《算结婚》,166、《算修路》,167、《算搭桥》,168、《咒语66种》。
3、恢复东巴仪式
东巴学校于2001年正月初一保护、抢救、恢复了“很水”仪式,“很”是一种为家庭赐平安的家神,以各家为单位进行祭祀。每家火堂下方,“文革”前家家都有一个高1米、长1米、宽1.6米左右的木柜子,这个柜子纳西语叫“很水甲伟”意为祭很神的柜子。大年初一早,当太阳从天边冉冉升起时,家家在这个柜子平面烧上香,摆上饵块、糯米巴巴、茶、酒、菜肴,主人开始祭很神,要口述一本经书。正月初五保护、抢救了祭祖“白地纳西语叫‘阿普阿级布’”把祖宗三代祖先请回来进行招待,摆上供品,要念一本东巴经书。是纳西族最古老的祖先崇拜。请求祖先保佑家族、家庭安康、吉祥。
2002年正月恢复祭天仪式,纳西人称自己是“纳西祭天子”纳西族是天的孩子,白地一带的纳西族古时就以自然村为单位正月初七至初九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文化大革命后全白地都停止了祭天。正月第一个属猴日,古时到阿明灵洞祭东巴教第一圣祖东巴什罗与阿明什罗,东巴什罗是属猴的必须正月第一个属猴日祭拜以示不忘记圣祖,不忘记历史。
2003年正月19日恢复“祭牲畜神”牲畜是农家的生产工具和生活保障,要使农家五谷丰登、牲畜最为重要。田里要施牲畜肥,耕牛和驮马是农村主要生产工具。鸡、猪、鹅、鸭是农家生活基础,因此纳西族每年年初必须祭牲畜神,保佑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003年4月恢复了“很美”仪式,“很美”意为求雨,白地纳西一般在农历三、四月久不下雨就到白水台去求雨,请白水神保佑早降甘露,让人们五谷丰登。
2004年5月恢复和抢救“压口舌”仪式。农历5月全白地纳西均栽秧,谷是五谷之王,古时就流行着人们栽完秧后,会有许多口吞,比如他家今年的秧“好”与“坏”等等,如果口舌不压,这后半年家里会有轻的谷子歉收,重的会有疾病及灾难。可是文化大革命后就没有进行了。
2007年7月恢复了“堵不”仪式,“文革”前每年农历七月就进行“堵不”仪式,“堵不”就是把一切病痛、虫灾、风灾、洪灾、野兽灾都堵住,让农家农业丰收,牲畜兴旺,人丁安康。
2007年7月恢复和抢救“祭署”仪式,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纳西语“署谷”,即祭署神的意思,纳西族把山林川泽、风雨雷电、鱼虫鸟兽等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称之为“署”。
2006年12月恢复了“除秽”仪式。意为要过年了,把一年所有脏的,不吉利的、恶的、不道德、凶的都要用一只公山羊做为牺牲品进行洗礼,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祭祀,每个村都有固定的祭场。让农家过个轻松、安心、愉快的春节。
2007年7月恢复了“东巴什罗布”仪式,就是大东巴送葬与超度仪式,从大东巴去世开始就做法事,要跳14种东巴舞,颂14本东巴经书,仪式最短要做3天3夜,长则做5天5夜。要做24个神仙面偶,把24个神仙从天庭请来进行招待后,最后把24个神仙送回天庭,没有送山前,每天要跳几场东巴舞,如果3天后送山就要跳10场东巴舞。这个仪式已失传50多年。
2007年9月恢复了“考肯足”仪式。如果家里有人长期得病,就请大东巴算,以后需要搞此仪式的就进行“考肯足”意为把所有在家里施病或灾难的鬼请出去的仪式。
2008年恢复了“冷误葱”仪式,这个仪式只有纳西族汝卡之系才举行的,是超度、送葬仪式中的一个仪式,约要举行30分钟左右,已失传50多年等。保护、抢救、传承了20多种东巴祭祀仪式。12年举行主持了46场正规免费的丧葬和超度仪式。
4、传承、展示民间歌舞
白水台汝卡东巴学校还成立了阿卡巴拉艺术团,主要负责民间歌舞的挖掘、整理、传承、展示等工作。十二年来主要参与了以下一些活动:
2003年9月1日应邀到云南交警哈巴希望小学开学典礼会演出。2003年10月迎接哈巴雪山登山队,应邀到白玉园酒店演出。2004年12月为迎接省、州、县“普九”材料验收团,应邀到东巴文化山庄演出,2005年10月迎接省州县调研团到山庄演出。2005年12月为迎接省州县检查团到山庄演出。2006年7月为迎接国家、省、州、县领导到白水台演出。2006年11月4日为迎接丽江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副主任、市文化局局长、玉龙县委书记、县长来三坝纳西族乡慰问,到白水台演出。2006年11月19日为迎接省文化厅领导、州文化局领导、州城建局领导到山庄演出。2007年元月为迎接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三坝办公现场会议到白玉园酒店演出。2007年10月为迎接省职业艺术学院教师来三坝到乡政府演出。2008年3月与迪庆州千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宣传十七大精神到三坝乡政府对歌、演出、联欢。2005年6月白水台汝卡东巴学校艺术团代表三坝纳西族乡17000多人民参加迪庆州首次歌、舞、乐大赛,参赛节目“东巴孔雀舞”荣获二等奖。2008年8月代表三坝乡到县里演出,2009年3月14日上海摄影组拍摄中央建国60周年记录片,东巴学校代表迪庆州纳西族跳东巴舞,祭署仪式,2009年3月29日应邀到丽江玉水寨东巴节演出。2009年5月22日应邀到开发区新居落成庆典演出、原始、原汁、原味的东巴舞及民间歌舞。开发区78岁的老人和某某与83岁的老人和某某拉着和树荣老师的手说:“和老师,我俩都是开发区东巴产人,纳西语意为东巴居住的地方,可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巴舞,与原生态歌舞,你们为纳西族作了一件好事。感谢你们,在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的歌舞”。2006年春节阿卡巴拉艺术团40人代表三坝纳西族乡参加迪庆欢乐香巴拉演出受好评。2010年2月东巴学校阿卡巴拉艺术团60认代表三坝乡参加迪庆欢乐香巴拉演出,2010年3月29日云南省文化厅黄副厅长来本校考查进行演出。2010年9月阿卡巴拉艺术团到康巴艺术节演出参赛节目“阿卡巴拉”舞荣获“最佳传承奖”。这几次演出受到云南交警总队队长马敬元、原云南省文化厅贺厅长、黄副厅长、原丽江市委书记和自兴、原迪庆州政协主席陈永生、迪庆州副州长阿堆、原香格里拉县委书记黄政红、县长肖徐等领导的好评、表扬和鼓励。
5、学术交流活动
吴树湾地处风景优美的白水台景区,同时一直坚持搞东巴文化传承,由此也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学者前来调查、研究,客观上传承学校也承担起了配合、参与、合作不同科研结构之间的交流任务。据统计,十二年里,前来本地调查研究的学者专家主要有以下一些:
西南大学博士钟耀萍、武小丽、曾小鹏。杨亦花、硕士梁静、张扬。清华大学博士导师张丽明教授;上海真龙电影工作室主任张凯文、副主任张金辉。云南省社科院和渊、和红灿;丽江师专教师杨杰宏博士、杨林军、和爱东、和春云、曹斌;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李静生教授、和力民教授;美国学者慢肯思、韩国教授丁一、日本学者冈晋;北京大学本科实习生许丽华、曹国中、冯香远、攀虹谷、王韬、华航来、盛洁、谢宇、杨桂超、裴度、段建辉、葛旭等;浙江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班的颜晓蓉、黄啸、于航、李照、傅辉、李婉婷、徐舒等同学;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冯莉、苏雪冰、李侠、李丽勤、杨文涛、张玉芳、李倩等;中央民族大学教师梁利华、学生黄基鑫、胡蕊、景盛、胡登胜、郑淼、卢晓丹、林超群、丁胜月、陈中帅、江镇锋等。
6、扩大传基地、辐射整个迪庆州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水台汝卡东巴学校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十二年如一日的,以纳西东巴文化为主的纳西族各种文化的保护、抢救与传承,不但得到三坝乡党委政府和三坝群众的认可,还得到迪庆州文化局、迪庆州民政局等单位的认可。2009年4月28日《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迪文发[2009]06号,迪庆州文化局关于香格里拉白水台汝卡东巴学校申请成立迪庆州东巴文化传习馆的批复》。2009年8月24日《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政局文件迪民社[2009]19号关于核准“迪庆州纳西东巴文化传习馆”成立登记的批复》。2009年11月25日香格里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迪庆州纳西东巴文化传习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2010年3月22日农历2月7日,白水台汝卡东巴学校建校十二周年庆典,暨迪庆东巴文化传习馆挂牌仪式在“迪庆纳西族文化生态村”、“歌舞之村”白地吴树湾村举行。迪庆州文化局局长浦江同志挂了牌,并作了重要的讲话,同时肯定了白水台汝卡东巴学校十二年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今后的希望。云南大学、丽江市、丽江古城区、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相关单位,三坝乡六千村委会,各所各站,各学校、白地各个自然村等单位前来庆贺,热闹非凡,丽江古城区电视台,迪庆州电视台、香格里拉县电视台分别作了报道。
2010年迪庆州授予吴树湾东巴传承学校为“迪庆州东巴文化传习馆”,由此吴树湾村的东巴文化传承辐射到整个迪庆州境内。
传习馆传承基地主要涵盖了三坝乡、洛吉乡、金江乡、上江乡、州开发区、维西县等地区。这些传承基地的主要召集人、负责人为:洛吉乡中村的和七斤、和荣,金江乡的和文清,维西县的和玉文、上江乡的杨文明,开发区的和文光,东坝的习绍合、墨虎、与册、瓦刷、和丽国、和成志、和永太,白地阿鲁湾的杨自清,恩水湾的和桂全,水甲村的杨树开、杨尚、杨桂红,古都村的杨文景、杨润发等。2010年6月21日至27日和树荣、和树昆、杨玉春等在三坝、洛吉两乡进行了东巴文化摸底调查,并在三坝、洛吉两乡成立了十二个迪庆东巴文化传习点,第一传习点设在白地波湾村,第二传习点设在白地谷都村,第三传习点设在白地水甲村,第四传习点设在哈巴告湾村,第五传习点设在东坝日树湾村,第六传习点设在东坝各迪村,第七传习点设在东坝科目村,第八传习点设在东坝次恩支付,第九传习点设在东坝松八村,第十传习点设在瓦刷上只恩村,第十一传习点设在瓦刷下只恩村,迪庆东巴文化习管洛吉传习点设在洛吉乡洛吉行政村中村。
这些传承基地以吴树湾村为传承中心,与上述村落传承点达成了点线面的传承网络机构,在传承过程中实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相互扶持的合作机制,另外,在传承模式上实行了平时集中在点上学习,一年举行几次集中交流座谈活动。有经验大家共同分享学习,有困难大家共同集思广益来解决,从而为东巴文化的传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二年来传习馆以保护、抢救、传承东巴文化为中心,同时为保护、抢救、传承纳西族歌舞文化也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另外,在东巴造纸、汝卡麻纺织手工艺等方面也做了卓有成效的传承恢复工作。如2003年3月已恢复和抢救了东巴造纸,现白水台汝卡东巴学校东巴纸自给有余。
三、感恩与致谢
东巴文化是纳西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优秀代表,2003年荣列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就是世界对它文化价值的公认。白地东巴文化作为纳西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命运如何都关系到纳西文化的整体发展情况。而白地地处藏区、交通不便、发展滞后,资金奇缺,尤其是大部分民众仍处于解决温饱的状况,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传承东巴文化谈何容易?可以说就是在这样一种一穷二白窘境中开始了这场文化接力赛。可以说,这场“接力赛”中,主力成员是白地的父老乡亲,但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好心人、政府部门、领导、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大力协助、支持、参与,我们的传承工作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这般成绩,也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感恩社会、感谢时代!
东巴传承学校的每一步脚印中都凝聚着各方人士的厚望与心血,这些点点滴滴,我们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2003年至2004年这两年,到年底时,东巴大师的补助与东巴高徒的补助无从着落之时,迪庆州民委主任彭真祥伸出援助之手,解决了2003至2005三年的传承经费危机。三坝乡政府、香格里拉县委宣传部、迪庆州城建局、省文化厅、丽江市委市政府、迪庆州文化局、迪庆州宣传部、香格里拉县文化局、迪庆国投公司、迪庆文产办、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白庚胜先生等单位和个人也给予了资助。东巴学校把这些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东巴文化的传承和东巴祭祀活动的抢救恢复中,使东巴文化——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之花在白水台美丽绽放! (本文来源于网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