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三江商城 | 民歌方言 | 文化名人 | 二手买卖 | 车辆汽车 | 三江人才 | 图说三江 | 三江旅游 | 三江婚嫁

区域导航 | 三江房产 | 商家企业 | 供求信息 | 物流信息 | 三江招标 | 博客日志 | 行业会展 | 婚介交友 | 三江导航

 

 

首页 - 文化名人 - 文学作品 - 绘画 - 书法 - 艺术鉴赏 - 佛教 - 民风民俗 - 民族工艺 -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三江资讯网-打造三江区域权威资讯网络门户 -> 三江文化 文学作品 书法绘画 文化名人 教育资讯 艺术鉴赏 人文风情 -> 三江文化 -> 文学作品

TOP

RSS
聆听杜甫的声音
[ 录入者:rzquan | 时间:2011-11-07 08:28:18 | 浏览:1058次 | 来源:原创作品 | 作者:叶永军 ]

                

 

聆听杜甫的声音

 

叶永军

 

 

         久已养成的习惯使然,闲暇时总喜欢逛逛书店买些自己喜欢读的书,不经意间看到《康震评说诗圣杜甫》一书,于是买来细细品读。不觉间从康先生的评说中聆听到杜老先生的声音。

曾在《散文百家》中看到一篇名为《草堂的温度》的文章,文章深情赞扬杜甫忧国忧民的千古悠悠情怀,文章读来令人感叹。一代“诗圣”在自己穷困潦倒时还心怀天下不能不令人震撼之余颇有几分羞愧,在成都杜甫草堂杜老先生以怀揣天下的忧民情怀写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绝唱出“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名句,不能不令人震撼与喟叹,草堂是有温度的,这温度来自于杜老先生千年不息的忧国忧民情怀。此种情怀也是成就杜甫成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根本原因。

以往从只言片语的文章资料中很难窥见杜老先生的真实情怀,以至于给学生讲授杜老先生的诗时颇有点照本宣章的味道,读过先生的评说恍然才对杜老先生的生平经历和真实情怀得以全面了解,也打开了我聆听杜老先生声音的心门。

和所有中国古代的文学豪杰一样杜老先生年少时就才华出众,便以年少时的壮志写就脍炙人口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足可以看出杜老先生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在封建社会中典型知识分子的标准便是“奉儒守官”,杜老先生在先辈的熏陶下特别是受到他姑姑的熏陶,从小就抱有这样的标准,杜老先生也有较为光辉的家族史,光就他跟唐朝皇室有些许的血缘关系就能说明其中的问题了。

不过,杜老先生忧国的情怀并非出自于他与皇室的血缘关系,而是来自于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和他的天性。在中国古代要达到自己的理想和一展宏图似乎唯一的出路在于科举制上,从而入仕途而为官。杜老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于是杜老先生在年轻时参加了生平第一次科举考试,不过这次杜老先生是带着“游戏”的心理参加考试的,既然是带着游戏于科举考试的心理参加考试的,那结果自然可以想得到,这一次杜老先生并没有中第,但杜老先生从中积累了些许的经验。

后来也就是杜老先生参加了生平以来的第二次考试不过这次并非是科举考试,而是由唐玄宗亲自主持的选拔人才的特殊考试,这次杜老先生是怀着极其认真的心态参加这次考试的,凭杜老先生出众的学识和才华,再加上极其认真的态度,中举或者说谋个小小的一官半职对于杜老先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可杜老先生的入仕途为官已达施展才华的道路从这时起就注定坎坷多难料了。

虽然说这次考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特殊考试,但在当时宰相李林甫的暗箱操作下,竟将这次选拔转变为由地方各级地方长官首先选拔,然后再由中央各部门的官员把关,最后才能参加考试。虽说这是一次较为严格的考试,但在李林甫的操纵下考试结果却令人惊奇,这次参加考试的士子全军尽没,无一人及第。这当然要“归功”于李林甫,他通过耍弄手段竟然一个都不予录取,还向唐玄宗表示祝贺,并说“野无遗贤”,就是说天下人才造就搜罗殆尽了,已经没有合适的人才了!对于李林甫的这番言语作为皇帝的唐玄宗尽然也相信了,那么,从中可以看出天宝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开元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已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可以看出唐朝已走向衰落的开始,不过后来的“安史之乱”是最直接的原因。

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杜老先生忧国之情更加强烈,杜老先生参加了这场集体落榜的考试,结果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这次考试的失败相比于第一次对杜老先生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对这次考试失败杜甫还是耿怀于心的,不过这次考试失败并没阻挡住杜老先生谋求施展才华的决心。

从这些经历看来早期杜老先生的忧国情怀的追求还是诉诸于政治途径。但同时杜老先生为追求政治途径,往往奔波于长安和洛阳两都之间,从中看到一些民间疾苦,从而催生杜老先生忧民情怀的萌芽,不过从这时开始杜老先生并不是抛弃忧国情怀而完全体现忧民情怀的,到不如说是两者皆存,忧国忧民情怀在杜老先生身上既是平行的又是交错的。

在第二次考试失败后杜老先生依旧孜孜不倦的追求政治途径,再次企图达到施展才华的目的。不过,命运总在捉弄杜老先生,算起来杜老先生的政治仕途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当了时间不长的小小的办公人员。

可以这样说,“安史之乱”不仅是杜甫命运中的转折点,也是杜老先生诗风,忧国忧民情怀猛烈升华时期。“安史之乱”是在杜老先生回家探亲的途中爆发的,杜老先生曾被叛军扣留,但因当时杜老先生的名气没有李白、王维等人的大,所以叛军对他不是太重视,后来,杜老先生借机逃走。

在途中杜老先生看到许多民间疾苦,再加上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凡此种种都让他感到对政治前途的失望,从而将向上看的眼光转而向下看,也就是从追求政治前途转变为关心民间疾苦,在这一阶段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新阶段,代表作就是《三吏》、《三别》。特别是在讲授杜甫诗《石壕吏》时就曾产生过疑问,那就是既然当时官吏到处抓壮丁那杜甫为何没被征兵上前线呢?原来唐朝规定世家子弟,即其祖父、父亲、曾祖父都是做官的,他本人也是做官的,就可以“生常免租税,名不隶伐征”因此,杜老先生才得益于家族的辉煌历史才免征个人税、也不用服徭役和兵役。所以他才可能成为这一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

“三吏”“三别”象征着杜老先生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新阶段,即由盛唐时期的理想主义情绪过渡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揭露统治阶层的黑暗及对自己怀才不遇情怀的抒发,而是开始向下看,更准确的是他作为民众当中的一员已经开始深切地体会下层民众的生活,他的情感已经完完全全地融入到广大的老百姓当中。

他所想的,所写的,所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三吏”“三别”包括以后所写的一系列诗篇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安史之乱中饱受苦难的老百姓的关注。这里有他对整个时局的看法,有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有对官府的抨击,有对老百姓的体恤,有对朝廷的体谅,有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

杜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眼睛越往下看,他的思想境界就越高,他看得越低,他的境界就越高。从这意义上讲他的诗是一个时代的代言,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杜老先生遭遇了不顺利的仕途,遭遇了战乱,这是他本人的不幸,但却是诗坛的万幸,正是一个不公道的世道、一个动荡的乱世,才玉成一代诗圣杜甫。

他的诗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是他在安史之乱的切身感受和如实记录,是对盛唐王朝遭受巨大创伤的忠实记录,正是他的诗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系列,也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

杜老先生一直用诗歌记录着动乱中的唐朝,千年之后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鲜活、真切的诗句之中看见当年的情景,感受到字里行间溢出对苦难中的人民的无限悲悯之情。后来杜老先生携带家人远离战争,长途跋涉迁到千里外的成都,虽然杜老先生寓居草堂期间,因朋友的接济虽然生活比不上先前那般艰辛,但物质生活还是极度匮乏。

也正是他亲身经历的苦难生活,才成就他摹写老百姓的凄苦生活、写就关心老百姓冷暖的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苍生的千古情怀,由自己的痛苦想到全天下人的痛苦,希望人们都能安居乐业,表现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千百年来,杜老先生的这种炽热的激情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一直感动着人们。

也正是这种悲苍怜悯的情怀,才造就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也才长久的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叶永军 香格里拉县第一中学  邮编:674400 联系电话 1592546741113988790601

】【打印繁体】【发表】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回眸和阳光一起欢笑的日子 [下一篇]那棵树

评论

称  呼:
内  容: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萧嘉麟: 最后一次放船(1972)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叶枝村(..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同乐村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村里的美人之一
·何为孝?(深度好文)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八

最新文章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村里的美人之四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叶枝村(..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村里的美人之一
·2013年第二批传统村落之维西叶枝镇同乐村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八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四
·《南流金沙水》第二部分 父亲和他的村寨之三

推荐文章

·丹增曲珍之格桑花(50)
·怀念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广告招租,欢迎抢订..

asp大马 asp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