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在自己切身体验着的民间文化面前失语,无法向外界详述自己长期经验下来的民间文化,就算勉强去做阐述,也总是显得词不达意。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确实,对于我们来说,民间文化就像自己隐秘的器官,无法勾勒出它的本真面目,一切似是而非的解释和阐释,多少在受外界对于自己文化的定义和认知方式的影响。民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感情、价值观、甚至世界观的胎盘,是我们情感的基调,而文化的终极意义在于服务人的各种情感更加完满,它的终极意义不应该是拿来去做交易、或拿来向外炫耀、作为装饰自己的外在工具,而应该像一股血液,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让我们时刻能有丰富的生命力。
对于某种文化的经验者来说,该文化无法成为对象,它不会是异己的东西,像血液一样浸染着经验者的生命,能强烈感受,却难以捕捉后放在桌面上指点。
笔者在多年的田野经验中,看过很多老年人能讲精彩故事、谚语、当协、歌词、并对世界有源自其传统文化的难能可贵的认知体系。而当我们竖起大拇指,夸他们“有文化”时,他们立刻一副愧不敢当的样子。他们甚至没想过自己掌握的东西可以被称作“文化”,他们只是在享受着自己的智慧结晶—文化。这种享有和传承是种无意识过程,多半是些局外人,并没有真正能享有他极力鼓吹的文化,并时刻思量着怎么为其包装或兜售。有交易动机的文化生态都不会是诚恳的,甚至只会往病态发展。这也是产业化背景下的民间文化所面临的灾难性的生态危机。
“花为赏者开”。这是以主观需求为中心的议论。其实花的绚丽源自自身的生存方式,并不是刻意而为的结果,是来自不带城府的生存态度。同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也只能源自经验者自己的诚实的自信和认同感里,只有自此基础上,它会放出更多绚丽的光芒,它的发展和传播也应该源于自身所具有的自然的调节和取舍机制。表达和辩护的欲望,只能来自经验者自身的脆弱的定力和自信罢了,如果确有必要辩护,也是来自一元宣传环境对自己文化的忽略。
传播民间文化,旨在向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文化,这份动机首先应该源自对自己文化的深刻自信。
那么,更多除去民间文化主体文本之外的阐述和议论都是尝试性的、其中掺有很多源自知识和主观、甚至是偏见的东西,只能作为参考一阅。就让我们直面原始素材,从中觅得属于自己的对民间文化的认知方式吧。往后将陆续分享一些在音乐市场听不到的弦子歌曲(或说笔者没听过的),演唱者皆为搜集区的村民。
---图片来源15年前的一位民间摄像师,希望这张全家福能借此公众平台物归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