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中的武将
2001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大会上,“史诗《格萨尔》千年纪念活动”被正式列入2002年至2003年47个周年纪念活动项目之一。从2002年起,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四川、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史诗流传省、区、市先后以多种形式对这一史诗传统以及文化保护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推广,陆续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纪念活动,《格萨尔》的抢救、搜集、整理、出版与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学界的承认与好评。
在民间还留存着大量的手抄本、木刻本,以及绘有《格萨尔》史诗故事的唐卡。这一史诗传统也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水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接引发了多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格萨尔》藏戏、《格萨尔》歌舞剧等,一批格萨尔文化中心、格萨尔宫殿等在藏区相继落成。
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人类口头和无形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行动中,格萨尔学家们希望及时抢救《格萨尔》,保护这一古老的史诗传统及其传承人群体,推进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史诗是古老的口头艺术体裁,正是凭借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才得以代代相传。《格萨尔》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至今仍活在民间,首先应归功于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用创造性的诗艺术和叙事才华,用孜孜不倦的心灵歌唱,筑就了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篇制最长的史诗,他们是史诗的“活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这一重要的口承史诗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目前我国大约有近百位藏族、蒙古族、土族说唱艺人,他们是《格萨尔》史诗的传播者,也是史诗的创造者。但是这些演唱艺人年迈体弱,人数锐减,面临着“人亡歌息”的危险境地,如藏族史诗演唱大师桑珠老人,能够演唱45部以上的《格萨尔》,但是他已年过八旬。在民间还有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史诗传承人,由于受财力和条件所限,他们演唱的史诗尚未得到记录,其中一些优秀艺人已经与世长辞。民间史诗演唱艺人面临着“自生自灭”的困境,史诗传承也面临着断代的危险,如果不及时抢救,许多传承千百年的民族史诗,就会随着他们的辞世而永远消失,英雄的格萨尔王的故事也许会变成仅仅记录在纸上的干枯文字。